皓月映团圆 阖家共此时
和谐人生
嫘祖书院
世界家风大会
中华母亲嫘祖网
祝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
中秋节快乐
阖家团圆 幸福安康
漫谈中秋节起源
在当代中国,中秋节应该是春节、端午节以外最大的传统节日了,但与春节和端午节相比,中秋节的历史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久远。
依据有二:
一是唐宋以前的典籍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关中秋节的文字记录,更没有有关中秋节中的重要食物“月饼”的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岁时节日典籍,如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没有中秋节,其他重要的节日典籍,比如隋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唐韩鄂的《岁华纪丽》中,也没有中秋节。而其他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乞巧、中元、重阳、腊八等,则频频见于各种典籍。
二是成熟且完整的传统节日不仅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结构形态完整,例如春节,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几乎每一天都有固定活动内容,即使是在当代,春节也还基本上保持着自古以来的风貌。相比较而言,中秋节似乎有点过于简单,因为除了吃月饼、玩月、拜月,我们几乎找不到更多的程式化的节日内容和庆祝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如果中秋节是一种传统节日的话,它的形成时间应该较晚。
学界一般的观点是,中秋节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但是,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末年,尽管有许多关于中秋节庆祝活动的记载,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的“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髙歌,以卜竟夕之欢”;又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的“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等。这些描述中的中秋节更像是达官显贵和市民阶层的一种娱乐和游艺活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谈,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民间的。从官方角度讲,中秋节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开始成为一种全国性节日的。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阴历为公历,并对传统节日进行了调整,将传统农历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现在的春节)挪至公历一月一号,名为元旦。然后又依次制定了春、夏、秋、冬四个节日,即原来的农历正月初一元旦更名为春节,端午节更名为夏节,八月十五更名为秋节,冬至更名为冬节。这就是说,从民国时期开始,中秋节,也就是秋节,才成为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从民间角度看,中秋节尽管不像其他节日一样历史悠久,成熟完整,但中秋节却有着鲜明地方特色,且带有明显仪式和信仰色彩。关于中秋节节日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重点介绍如下三种:祭月说、玩月说和女节说。
祭月说
祭月说认为,中秋节起源与中国古老的祭月仪式有密切关系。
祭月之礼自古就有,根据《礼记·祭义》记载,古人“祭日于坛、祭月于坎”,而这里所谓的坛和坎就是祭祀日月的场所。一般来讲,坛在上,取光明之义;坎在下,取其幽静之义。所以,有些人认为以拜月为主要内容的中秋节似乎也可以被上推到遥远古代。但祭祀日月的仪式历来都是国家礼制,国家大事,而且仪式庄重、严肃,过程繁琐、复杂,对时间、地点、祭器、祭品,以及服装、音乐、舞蹈等内容要求非常严格,气氛也过于沉重、拘谨,绝非民间通俗节日能比拟。而且从古代典籍中,我们也一直找不到相关记载,能将祭月大礼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所以,这种说法也就只能是一种推测。
但“祭月”似乎的确是宋代以后中秋节的一个主要内容,只是这里所谓的祭月属于民间祭祀活动,与官方祭月典礼没有关系。根据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月”,北方一些地区的人们要在院子里朝向月亮的地方搭一张供桌,供桌的前面挂着“月宫神马”。
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之人将神像称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宫神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每年到了八月十五前后,市肆间就有很多售卖月宫神马的小贩。神像大的有七八尺长,小的才二三尺,顶上还有两面旗子,或者为红绿色,或者为黄色。
祭月之时,人们还要在供桌上摆放兔儿爷、各种水果和月饼。兔儿爷,又称兔爷、泥兔,一般都是泥塑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说,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祭月的月饼也是特制的,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祭月仪式是在晚上,当月亮升起后,妇女们要依次跪拜,男性一般不参与,因为北方民间多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完月神之后,人们要撤供,然后把“月宫神马”与千张和元宝一起在院子中焚化。之后,一家老小都聚在院子里,分食祭月的月饼、水果等供品。
月饼,又名团圆饼,在中秋节中既是供品,又是节日食品。但是,月饼一词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过中秋月饼的记载。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虽然提到了“月饼”,但只是将其作为一般饼类食品,与菊花饼、梅花饼等众多饼类食品并称,书中没有进一步描述月饼的制作和食用场合。直到明代,才有了中秋供月饼的说法,如明刘若愚的《明宫史》中有“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啗,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的记载。这就是说,月饼之所以称为“团圆饼”,是因为将中秋祭月后的月饼放至到春节前后食用,寓意团圆、圆满。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的另一种解释是,出嫁的女性须在这一天返回夫家,与丈夫一家团圆。中秋节所谓的“团圆”与春节的“阖家团圆”意义明显不同。明清至今,月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有蒸制月饼,也有烘烤月饼,如陕西的“中秋蒸月饼,由小而大有层,累至二尺高,以式样之美恶,验妇女之巧拙”。月饼的馅料也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色,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介绍的广东各地的月饼,因馅之材料不同,分甜肉、咸肉、豆沙、豆蓉、莲蓉、蒜蓉、烧鸡、烧鸭、金腿等种种名目,人们会在节前购买,馈赠亲友。
玩月说
中秋玩月说始于汉代。
根据汉郭宪《洞冥记》记载,汉武帝曾经在望鹄台西侧建造了一个俯月台,台下是一个广袤千尺的池塘。登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仙人乘舟弄月影,因此得名影娥池,又称眺蟾台。据说此为玩月之始。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人以中秋无月,作《霜娥怨》乐府,并将此看作是咏月之始。此后,玩月、咏月之风盛行,至贞观、天宝,弥极其盛。宋计有功在他的《唐诗纪事》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贞元十二年,欧阳詹与安阳邵楚苌、济南林藴和颍川陈诩曾一起讨论“玩月”的缘起。他们认为,“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林,肌骨与之疎凉,神气与之清冷。”讨论至此,四君子悦而相谓曰:“斯古人所以为玩也”。可见,古人之所以刻意挑选在中秋玩月,主要因为中秋之际,天高云淡、月光清冷、秋风凉爽、冷热适中,因此,唐宋时期的中秋节实属达官贵人、文人君子的雅趣,并非民间传统节日。
但这种雅趣在宋代之后开始进入市民阶层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并延续至清末民初。例如宋《梦梁录》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逰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明清时期,玩月之风依然盛行,根据清顾禄《清嘉录》的记载,八月十五晚上,吴地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不肯还家,谓之“走月亮”。此外,当地还有“湖桥望月”的习俗,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倾城士女出游虎邱,笙歌彻夜,好不热闹。沈朝初的《忆江南》生动地展示了时人玩月的盛景:“苏州好,海涌玩中秋。歌板千群来石上,酒旗一片出楼头。夜半最清幽。”
女节说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都是女儿节,例如端午节、乞巧节和重阳节。
清俞樾在他的《茶香室丛钞》中曾经感叹说,明沈榜《宛署杂志》说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端午节)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析津志》记载说都中人民七夕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帝京景物略》说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其女来,亦曰女儿节,按此则一年中我们有三个女儿节。实际上,清明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据《肃州新志》的记载,“三月清明,……儿童亦放风筝,但西风尚紧,鲜有乘东风而起者。惟上已无青可踏,女子已嫁者多归宁,饮食馈遗,谓之女儿节。”
中秋节也是一个典型的女性节日,前面谈到,京师有“男不拜月”的说法,即男子不参加拜月仪式,因此,中秋节中许多活动都是为女性准备的。例如,在湖南宁远,中秋节晚上,妇女们在月下拈香,或围聚唱歌,谓之赏月。妇女们也常常在这天晚上为女孩穿耳。
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说,在广东,中秋节相传为月生日,人们称月亮为月姐,又称女神,故拜月之事,多为妇人或女子,且拜月之时,“必以夜半,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至今思之,粤俗犹古风也”。至于拜月目的,大多与求子有关,如粤俗拜月果品多用芋头、柚子、菱角、月饼等类。拜月之后,即将当月所售之柚子剖食,如柚子中通者,可卜吉兆,否则这一年将多磨难。芋头必载以大盘,中藏一大芋,名曰芋头母,其旁则绕以小芋,取子孙众多之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子”是一个永恒母题,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秋求子的习俗主要表现为“偷瓜得子”。例如,湖南衡城有中秋送瓜的习俗。在当地,富贵人家如有娶妇数年不育者,亲友们则会在中秋之夜为其送瓜。具体做法是,在中秋节前几天,人们会去菜园中偷一个东瓜,但是必须是在菜园子主人完全不知情况下,然后用颜料将东瓜画成婴儿形,并为其穿上衣服,由家族中的长者在中秋之夜送到不育者家里。期间,人们要鸣金放爆,长者置东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还要念诵咒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之后必须要设盛筵款待送瓜的长者。南京有中秋之夜盼子者先游夫子庙,然后过桥以求来年得子的习俗。在安徽歙县,中秋之夜人们会让小孩子“戏窃倭瓜,入新婚者之房,纳入被中。或以子母芋,泥水淋漓,沾濡床褥”。其目的也是为了求子。
中秋节民俗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2006年5月20日,将其列入首批。
节日由来
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节名
根据我国的历法,夏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
发展演变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是古老的“祭月节”。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在唐代时,将中秋与、、、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月饼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节日习俗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有走月亮、走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追月
追月也是中秋一习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乞月照月
旧时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以示“团圆”。
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得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拜祖先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时一次丰盛晚餐。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竖中秋
竖中秋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也可砌成“贺中秋”等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玩兔爷
北京兔爷
玩兔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明人(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北京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玩花灯
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如今广西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咱们微型时候,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得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木瓜灯陪我度过整个童年。”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舞火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听香
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偷月亮菜(偷菜求郎)
在,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相传装饰美丽的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踏着月光,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湖南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燃宝塔灯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福建亦有“仔”的活动。
抛帕招亲
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赏桂花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
故事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
“”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折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砍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玉兔捣药
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少数民族习俗
在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四个阶段。
“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寻月”。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如今的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其文化意义远超过节日本身的含义,成为联系世界各地华夏子民的重要节日。
彰显真善美 铲除假恶丑
共同富裕路 家风万代传
世界家风大会柱家社幸福包裹3.3行动已经启动12天啦!
北京盛世伦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sunshine素新时代基金人民共富联合办公室特别报道。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和部委从2021年9月中旬到12月中旬历时三个月三天开展网剑及“行贿受贿一起查”等正义行动,天下一家-2018首届世界家风大会组委会和中华大孝世界家风大学组委会发起3.3行动,从99公益日开始孕育启动。
2021年9月9日在怀柔世界家风大会(学)总部基地启动99伟人节柱家工程(在城乡社区共生共建99万个柱家社-书院和学院),通过各种传统节日和现代化正能量节日,组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区域联盟理事会微信群,启动中华家风大会总干事(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按照中央文明办(2021)18号文件精神,发起“920中秋父母节”和“1014重阳百岁节”,符合条件的后富人群家庭,动员先富人群家庭采取公益慈善行动,以“共同富裕路家风万代传”为主题,已经得到众多大德书法艺术家支持,大家纷纷题写“定国安邦 齐心合力”鼓励3.3行动总干事联席会议(世界家风书画艺术院执行副院长计划捐赠1000幅“定国安邦齐心合力书画作品加入柱家社幸福包裹),全面立体开展柱家社幸福包裹项目。
【习主席谈家风家教】
千家万户都好 国家民族才能好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法、家规、家约、家训、家书、家教和长者的言行等,都是家风的组成部分。好家风是体现家庭成员良好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生产生活能力的家庭文化风尚。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首要的、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广义的生产力是指“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全部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风属思想文化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是物质层面的概念,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精神的反作用力是发展生产的软实力,是改造自然的文化能力,是文化生产力,就是生产力。
说好家风就是生产力,是有理论依据和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根据的。
“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先进的思想对社会的进步起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思想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变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两者在实践基础上转化和统一。”
毛泽东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良好的家庭建设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说的就是好家风。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的后代的成长,主要应取决于工人阶级家庭对子女所进行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风,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好家风思想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法定行为力量,《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好家风就是生产力的立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民族因好家风而个体发展、家庭兴旺、家族和合,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事实表明,好家风就是生产力。
舜孝顺虐待自己的继母,善待谋害自己的弟弟,感动了尧。尧把两女儿嫁给舜,把帝位禅让于舜。舜又将帝位禅让于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黄河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禹。禹结束了原始部落联盟的社会形态,建立了国家。尧、舜、禹的好家风便是“结束野蛮,建立国家”的生产力。
孟子家境差但家风好,母亲三次搬家,断织教子,使孟子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截发留客”,“封公式戒子”。侃遵母训,为东晋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大司马。子侄有丞相掾、尚书郎、光禄勋。孙子至玄孙中袭郴县开国伯、长沙郡公者众多,曾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写出百世传颂的《桃花源记》。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有《家训百字铭》《训子弟语》。四个儿子仁厚俭恕,德才兼备,官至宰相、公卿、侍郎,后世绵延至民国,八百年不衰,无论出将入相、耕读居家,都得好家风之功。
晚清名臣曾国藩认为家风赓续乃是家道兴旺之关键所在,“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曾修身处世以勤著称,衣食俭朴,饭不多摄。他“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他“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老家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他家书劝弟,“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要令后辈洗净骄惰之气,各敦恭谨之风,庶几不坠家风耳。”他教育子侄“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曾国藩的好家风决定了子孙的成功。女儿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家门兴旺发达。长子为清廷驻英、法大臣,主持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新疆伊犁。次子数学研究成就非凡。孙子广铨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广钧是最年轻的“翰林才子”。他直系的第四、五代140余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未出纨绔子弟。兄弟五房中著名的外交家、诗人、学者、科学家和高级干部240多位。后代没有一个不肖子孙,或是国家栋梁,或是螺丝钉,都是社会有用人才。
晚清政治家林则徐践行父亲“不妄取一钱”的家教,写《析产阄书》育儿:“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家忠孝、仁爱、勤俭的好家风产生了无穷的力量,数百后人卓有成效,有清朝举人、进士、翰林、工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巡抚、两江总督、知府,有民国最高法院院长、考试院长,有中共地下党员,有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大使,有大学校长、教授……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等十则家训和400多封家书教导子女。9子女7人留学,都回国效力,“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子女们不同凡响的爱国情怀和创造能力,说明好家风就是生产力。
好家风就是生产力的例证不胜枚举。“中华宰相第一村”山西闻喜裴柏村裴氏是经久不衰的名门望族,追根溯源,除特定的历史因素外,主要和裴家严格的祖训家规有关。裴氏族人以《河东裴氏家训》正面引导,《河东裴氏家戒》反面警示,修心正身,积极进取,“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中纪委网推广了山西灵石王家大院的王氏好家风。王家由农及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长久合族而居,人丁渐旺,八代鼎盛,不仅营造住宅祠堂,开设店铺作坊,还办义学、立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善举不断,入宦者仅五至二品就有4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101人,根源在于代代坚守十六世祖立下的“十四必”家训。
比尔·盖茨31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37岁成美国首富;39岁是世界首富;53岁“裸捐”580亿美元的资产,投身慈善。盖茨创造了微软神话,盖茨家族的好家风是其中的生产力之一。他从父母那里承接了远大抱负、强烈进取、果断利落、社会义举的好家风。
古今中外,坏家风破坏生产力的案例不绝于耳。美国有两个繁衍了八代的家族,家风千差,结果万别。一个家族的始祖是康奈迪克州的道德家嘉纳塞·爱德华,重视家教,好家风代代相传,子孙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20多个议员、103位大学教授……两个世纪中,无一人被捕、判刑。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纽约州的马克斯·朱克,赌棍加酒鬼,不闻不问子女教育,子孙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残废者多达400人。
《宋史》记载,两度为相的寇准生前炫富豪奢,子孙效仿父风,奢侈依然,家族败落。“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明代礼部尚书董其昌搜刮钱财,欺男霸女,“淫奢如董卓”,失策于管好子弟仆从,父子们“封钉民房,捉锁男妇,无日无之,”四个儿子都未成才,家族未得其昌。
家风一破,污秽尽来。中纪委对周本顺的“双开”通报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徐才厚自身贪腐,纵容袒护家人,致妻子贪欲膨胀,女儿生活奢侈。苏荣忏悔:“我家成了‘权钱交易所’,我就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刘铁男案涉及3558余万元财物,97%是通过儿子收受的。2015年,中纪委的34份部级以上干部纪律通报中,21人涉及家人,占6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败坏是干事创业的负资产,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坏家风破坏生产力的实例,反证了好家风就是生产力。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焦裕禄给家人留下了优良家风,给全党全国留下了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古今中外无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好家风就是生产力。
5000年前
农历六月初六
天下第一大婚唐代著名韬略家赵蕤(《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也就是说,嫘祖除了创造了养蚕织绸制衣技术,而且还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创立婚姻制度和礼仪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相传5000年前的农历六月初六是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成婚的日子。“千里姻缘一线牵”、“洞房花烛夜”、“龙凤呈祥”等家喻户晓的传说都是关于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的,都是从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人文女祖圣地、嫘祖故里盐亭开始的。
水有源,树有根,龙有头,人有祖。中华父母,黄帝嫘祖。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文明泽华夏,丝绸连世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家,于是有了家风、家规、家训,有了风气的传递,文明的绵延。嫘祖贤德,于是贤德融于血缘基因,但贤德亦是风尚,是代代相传的训规,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没有她,就没有华夏文明的传承。她确实跟天下的母亲一样,平凡而伟大,但也跟天下母亲不一样,因为她是天下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在这个中国和全球多灾多难的2020年,我们更应该深刻反思自己,正本清源,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感恩中华母亲嫘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中华文明瑰宝。嫘祖妈妈当年为了协和百族,帛化干戈,传播丝绸文明和服饰文明,南巡中累死在湖南衡阳道。传承嫘祖文化、弘扬嫘祖精神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连续五年,嫘祖故里盐亭“酬蚕节”祭祖仪式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嫘祖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把农历九月十五设立为中华感恩节,引导全球炎黄子孙共祭中华母亲先蚕嫘祖,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感恩之心。
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国新时代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对此,习近平主席多次作了重要讲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为此,我们倡导全球炎黄子孙一起过“中华婚庆节”——农历六月初六,纪念天下第一大婚——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龙凤呈祥喜结连理。同时,通过对“千里姻缘一线牵、洞房花烛夜、龙凤呈祥”的讲解,以及传统婚庆仪式的展示和体验,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学习、了解中华父母黄帝嫘祖文化,引导大家寻根祭祖、认祖归宗、孝亲敬老,爱美和善,讲好家庭故事、家族故事、家乡故事和家国故事。从而引导全社会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农历六月初六
全球炎黄子孙一起过
“中华婚庆节”
和谐人生 嫘祖书院
中华母亲嫘祖网
祝全球炎黄子孙 嫘祖儿女
身体健康 阖家幸福
夫妻和谐 子孝孙贤
中华父母黄帝嫘祖颂歌大连唱
《父亲》 《盐亭根 故乡魂》 《绵商梦》
中华父母 黄帝嫘祖
天涯海角 思念母亲
期盼祖国 早日统一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有妈就有家,妈在家就安!孙中山先生曾说:天下太平靠女人,家庭兴旺靠母亲。中华文明五千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文化标识。黄帝正妃嫘祖妈妈辅佐黄帝统一天下,为国、为民、为和谐社会奋斗终生。她为中华民族传承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首创蚕桑、衣被天下、协和百族、帛化干戈、驾宫室、垫国基。她拥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优秀品质和最光辉形象,被世人尊称为“人文女祖”、“中华圣母”、“行神”、“道神”、“祖神”、中华民族第一位“和平女神”、“蚕神”、“先蚕娘娘”和“丝绸之母”等。她堪称中华民族上古时代最杰出的、伟大的、唯一的大发明家和女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慈善家和教育家。嫘祖妈妈是空前的女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母亲。中华母亲嫘祖妈妈是炎黄子孙永远不能忘却的女神!
林琼珊
于文华演唱《中华母亲》
乌兰图雅演唱《中华母亲》
2017年4月30日和谐人生嫘祖书院挂牌成立于中华母亲嫘祖故里——中国(绵阳)科技城游仙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纲领,传承中华嫘祖母亲文化,发扬华夏民族精神。以讲好家庭、家族、家乡和家国故事为指导,弘扬“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丝路文化和一带一路文化,凝聚中国力量,缔造和谐人生。嫘祖书院于4月30日上午9:00挂牌,下午19:30天空出现彩虹献瑞!
嫘祖书院聚焦盐亭县“华夏母亲之都 世界丝绸之源 人文女祖圣地 嫘祖故里盐亭”文化名片,开展以嫘祖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研讨、宣传弘扬,集中海内外嫘祖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教育引导人们学习中华母亲嫘祖的高贵品质:勤劳善良,以身垂范;勇于创新,百折不挠;大爱无私,宽厚仁爱;为民谋利,甘于奉献。传承中华母亲嫘祖精神:勤劳、仁爱、包容、创新、奉献、爱、美、和、善。处理好“五伦”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树立“四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促进“三个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嫘祖书院为全面塑造中华母亲嫘祖的光辉形象,推动农历二月初十黄帝正妃嫘祖诞辰为“中华母亲节,倡导农历三月初三黄帝诞辰为”中华父亲节”、农历六月六嫘轩成婚日为“中华婚庆节”和农历九月十五嫘祖祭日为“中华感恩节”。
相关链接:
文化军事战略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宝--台湾二水爱国主义精神
为什么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要过"中华母亲节"(农历二月初十黄帝正妃嫘祖妈妈诞辰)
为什么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要一起过“中华父亲节”(农历三月初三轩辕黄帝诞辰)
为什么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婚庆节”(农历六月初六黄帝嫘祖成婚日)
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感恩节”(农历九月十五黄帝元妃嫘祖凤凰涅槃)
弘扬嫘祖文化 传承嫘祖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缔造和谐人生 ——记和谐人生董事长何君梅女士
热烈祝贺浙江丽水缙云仙都景区和四川绵阳盐亭嫘祖陵公园被国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国台办发布】 在浙江丽水缙云仙都景区和四川绵阳盐亭嫘祖陵公园新设2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
施意见》
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体会
礼敬原创者无私奉献!
中华母亲嫘祖网
属 于
每一位炎黄子孙 嫘祖儿女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欢迎转发、传播,传递正能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恩您的参与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医道”栏目 第76期 2022.11.06
2022-11-05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党史” 第107期
2022-11-05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爱国光荣”栏目 2022.11.06
2022-11-05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3期
2022-11-05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学习资料(第343期 )2022.11.06
2022-11-05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医道”栏目 第75期 2022.11.05
2022-11-04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党史” 第106期
2022-11-04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爱国光荣”栏目 2022.11.05
2022-11-04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2期
2022-11-04
【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学习资料(第343期 )2022.11.05
2022-11-04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民生路6号 欢迎来电咨询
欧洲杯体育投注网的版权所有 欧洲杯体育投注网 copyright ©2016-2017 绵阳和谐人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备案号:粤icp备14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