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痴心不改强国梦-欧洲杯买球网址

 
您好!欢迎光临中华母亲嫘祖网!
|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名称描述内容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痴心不改强国梦
来源:嫘祖书院 世界家风大会 搜狐 | 作者:李德宣(编辑) | 发布时间: 2022-10-04 | 10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群,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黄旭华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原籍广东省揭阳市(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 ),1924年2月24日 (一说1926年3月12日 )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田墘街道  ),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名誉所长等职。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研制,分别获1985年和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生经历

黄旭华旧居(潮汕祠堂配套厢房 崇德堂)


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一个乡医之家,名曰"黄绍强"。

1938年,黄绍强和大哥赶往迁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求学。初中肄业于汕头聿怀中学

1940年夏,战事吃紧,黄绍强已无法坚持在聿怀的学习,意欲追随大哥去广西桂林中学读书,北上梅州,因错过考期前行受阻。

1941年夏初,黄绍强经兴宁、越韶关、奔坪石、掠湘南,经过整整两个月终于在8月初抵达桂林,并顺利通过桂林中学的入学考试,并改名"黄旭华",取自"旭日荣华"。

1944年,黄旭华几经辗转到了重庆,进入国民政府为流亡学生开办的大学特设先修班。后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接着又以第一名考上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黄旭华院士


1945年,黄旭华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接着又以第一名考上交通大学。

1949年,黄旭华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系,成为中共预备党员。7月,黄旭华被选派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学习。先后在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工作。

1952年秋,黄旭华被调往港务局担任团委书记。

1954年,黄旭华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选送参加苏联援助中国的几型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

1956年,黄旭华与同事李世英结婚。

1958年,黄旭华调到北京海军,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1961年11月,黄旭华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年,黄旭华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荒岛葫芦岛。

1970年,黄旭华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黄旭华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致力于为核潜艇的研制献计献策,促进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作为核潜艇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黄旭华率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设计大师两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两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黄旭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全国道德模范""潮汕星河成就奖"等多项荣誉。12月8日,黄旭华捐给母校白沙中学和白沙小学各10万元港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12月21日,黄旭华从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中拿出20万元港币捐赠给中船重工719所离退休及社区管理办公室,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

主要贡献

核潜艇

无中生有

参研人员只参加过苏制常规潜艇的仿制工作,至于核潜艇是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没有90厘米厚钢材的加工设备,潜艇专用的特殊钢板的研制工作也没有开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才使解决了核动力问题,"09工程"才取得了进展。

攻克难关

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搞出了比常规流线型潜艇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潜艇,同时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国外的技术封锁加大的研发的困难程度。某国为加强导弹发射时艇身的稳定性,专门设计了一节舱来安放一个重达65吨的大陀螺,水下空间异常珍贵,占用了潜艇的黄金空间。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研究,通过调整核潜艇内设备布局,黄旭华团队解决了65吨大陀螺的问题,为潜艇节省了空间,而且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

交付使用

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4年8月1日(建军节)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又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深潜实验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水下300米,水下300米时,核潜艇的艇壳每平方厘米要承受30公斤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人物荣誉

黄旭华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参与完成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

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17年10月25日,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7年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2018年3月20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勋章”。

2020年1月10日,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3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黄旭华还曾荣获总设计师突出贡献奖,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

个人生活

隐姓埋名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实际上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海丰探望双亲。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艰苦朴素

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分房时挑了没人要的顶层,夏季室内温度经常达到39.5摄氏度,直至2005年,他才在家里装了一台空调。黄旭华没有专车,所里最好的两辆小车是买了几年的"桑塔纳"。黄旭华名片上面只有分机号码。

人物评价

中国的李科维尔,中国核潜艇之父。

感动中国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群,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九九重阳节 孝亲敬老人 

共同富裕路 家风万代传

——祝全国老年朋友及家人重阳节快乐!



《又见重阳》

愿天下的父母吉祥安康




九九重阳节 孝亲敬老人

共同富裕路 家风万代传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佳节。民间也称“老人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或“女儿节”。关于“重阳”的来历,一般认为《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因“九九”有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九九重阳”就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

感悟中华文化 传承敬老美德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自古重阳节就被人们重视,如今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中国的“老人节”。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德。



      古人常将上巳”与“重阳”。即“三月三”与“九月九”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巳“踏青”春游,重阳“辞青”秋游,相传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作为节日,一般认为源于东汉时期“桓景避难”的传说。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从此,人们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疫,成为风俗。
  从历法上讲,九月又称玄月、菊月,玄色即黑色,九月阴气侵寒,草木黄落,菊花傲霜。当月有两个
节气寒露”、“霜降
,天气由凉转冷,人如接触夜雾或晨露,寒意沁心,故叫“寒露”;寒露过后,天气较冷,露水开始结成薄霜,故曰“霜降”。自然界的炎凉交替,人体免疫机能需要与之调适,否则易生疾病。农谚说“重阳无雨一冬晴”,因此,在重阳佳节这一天,人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包括登高远眺、吃重阳糕、观赏菊花、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予以庆祝。它既包含着我们先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即消灾避祸,健康长寿,也是世代流传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众所周知,秋高气爽,胜似春光,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同时,菊花入药可以清肝明目、治头昏、降血压。茱萸可驱蚊杀虫,入药可治呕吐腹泻等症。



       登高远眺、郊游野宴,是重阳节的中心内容。其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
  同时,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远离尘世,意味着接近了天神,也就易于获得福佑。故而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称:“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在古代,祭神多登高,秋天到郊外一游,也多登高。登高,既可祈福避祸,也可娱乐健身,愉悦身心。
  各地还有吃“重阳糕”的
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汉代称为“饵”、“蓬饵”。《说。文解字》:“饵,粉饼也。”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两种,黍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即为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佳品,在九月成熟,是时令美食。《西京杂记》中还有“食蓬饵以拔妖邪”的记述。六朝以后,改称为“糕”,因“糕”与“高”谐音,象征着向上、进步、高升等。唐宋时重阳佳节吃糕颇为流行,唐称“麻葛糕”,宋已习称“重阳糕”。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丁,插小彩旗簇之,名日‘重阳糕’。”吕原明《岁时杂记》中记载宋代民俗:“在九月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日‘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此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之形,上面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红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小红旗代替茱萸,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还有饮菊花酒、赏菊、簪菊的风俗。九月是菊花傲霜之时,黄巢有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在“霜降之时,惟此草茂盛”,菊花不畏风刀霜剑,成为品质高洁的象征。据传重阳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菊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花中四君子之一,陶渊明爱菊的隐逸高洁,常以菊明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他爱在重阳日饮酒、赏菊。后人效之,遂成习俗。晋代菊花酒的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的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诸药”。明代医圣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毛泽东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适逢重阳佳节,仍不乏赏菊的雅兴,作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庆祝形式之一。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干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树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杂五行书》中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悬茱萸于屋,而鬼不入也”。古人认为在重阳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驱风避邪,方法是插在头上,或佩戴茱萸囊。
  重阳节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因此重阳节亦称“女儿节”。
  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归宁就是已嫁之女归省父母,花糕是指掺入干果、插上装饰旗的重阳糕。清乾隆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
  “京师重阳节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另外,双九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之义,重阳也就有祝寿节、敬老节的说法。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
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村镇,往往都会在此时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活动,组织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养老的良风美俗;不少家庭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特意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陪他们度过自己的节日,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和感恩之情。



九九重阳日,道教众仙升天时!

 

道教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国道教文化,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支持与鼓励,福生无量天尊。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晒秋节、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道教,九月初九同样也是中坛元帅(太子爷)诞辰、酆都大帝诞辰、斗姆元君诞辰、九皇大帝诞辰、玄天上帝飞升、重阳帝君飞升、东斗下降、北极下降、东华帝君降现、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飞升、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之《重阳节》

 

九月九·重阳佳节来源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传说

“重阳”也叫“重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谓之“重阳”,且九为阳之至尊,数之极致,是驱邪荡秽、扶阳固本、九转祈愿的重要时节。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九九重阳日 众仙升天时


九月初九登高日,玉皇大帝当中坐。

一道令牌拿在手,宣布升天成仙节。

真武大帝来得道,金花教主同升天。

太上老君诞辰此,斗姆星君也结伴。

海神妈祖本日生,登高意愿在重阳。

众仙苦练修行身,长生不老共九天。


 


在道教文化中,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时间,所以道教传说中多选择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家认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

《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获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道家无论是服食丹药,还是苦练修行,其最终的最求是与天地同寿,能长生不老,而长生不老,在世俗世界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升上九天,才能与日月同寿,而九月九日重阳节是升夭的最好时机。

九九重阳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相传轩辕黄帝在这一天乘龙升天,张道陵天师也是于重阳节之日升天成仙,其妻亦尾随升天。无独有偶,东南沿海各地尊崇的海神妈祖也是在这一天升天。

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与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重阳节成为华夏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这种九九重阳“升天”又直接演变为重阳登高。先人们相信九月九是神仙升天的日子,就选择九月九日登高,意图能像那些得道成仙的神仙一样,这种美好的愿望溯其源头,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企盼。


 

轩辕黄帝乘龙飞天

黄帝的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轩辕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中国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金龙戴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群臣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



真武大帝功成果满,得道飞升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玉虚师相、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等,全称“祖师北极法主真武佑圣灵应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迁校府,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

道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载: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之净乐国净乐宫,乃国王之子。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见自己吞日而孕,怀胎十四个月之后,生下一王子,国王和王后喜爱至极,并将他命名为“太玄”。太玄很小就显露出聪颖的天资,十岁时,便可读各种书籍至过目不忘。国王和王后将其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并发誓要扫尽天下妖魔。十五岁辞别父母进太和山修练。在绝壁的岩洞里苦修四十二年功成果满,于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



张道陵祖师飞天成仙,其妻尾随

不仅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是在这一天乘龙升天的,著名的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也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升天成仙的。“真人张道陵,于桓帝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遗使者持玉册,授正一真人之号。”就在道陵被授号的同一天,其妻孙夫人,与天师在间中云台白日升天,位于上真东岳夫人。

妈祖飞天成仙,家人后会无期

无独有偶,东南沿海各地尊奉的海神妈祖,也是这一天升天。妈祖,名林默,生前是福建蒲田循洲岛巫女,死后被奉为海神,有“天妃”、“天后”等称号。传说妈祖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升天成仙的。宋太宗雍熙四年秋九月八日,妈祖对家人说:“我爱清静,尘世所不乐居,明天九日是重阳日,我有登高的意愿,预告别期。”家人却以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成仙去的。 

登高成仙,重阳祈寿

升天成仙是人们对理想境界的一种无限追求,成仙,是希望能永远存在而不消失,是古人对永恒的追求。而在现实社会中,九月九日重阳节升天成仙则转化为人们对长寿的企盼。

在意象上,重阳登高,正是人们对人生不老的一种追求,所以从魏晋开始,人们已经开始把九九重阳与长寿联系在一起了。

曹巫在九月九日送钟麟菊花,说:“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椒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曹巫重阳赠菊,希望钟怒能借菊之力,身体健康长寿。道家的升天成仙追求人生的永续,这与俗世中的人追求长寿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九月九日登高升天成仙,已经内化为九九重阳祈寿。



重阳节拜斗习俗

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为九皇圣诞,民间俗称九皇会。

许多道教宫观都会举行拜斗。北斗九皇在道教中尊称“中天大圣北斗九皇九真延生解厄上道星君”等,居垣下北斗九皇宫。据《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经》载,斗姆天尊一团神炁,三次超脱,为生圣嗣九真,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是为九子,皇号九皇。诸子洎壮冠乃各修,圆地功行俱满,白昼冲天受得三清贵职。九皇群季分治九州,称居方氏,仁风灏荡,普惠群生。

据《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经》载,若人至九月九日夜半子时,自身合家清斋行道,清洁素裳冠履,百和名香砂素表章,奏拜三三之次,各随愿所陈披宣,北斗七元君在七元宫中端目视之,天宫金阙门下,有左右年值月值日值时值天一真官、天官值事,获时与此人合奏何事,披露何言,疾速判断善恶,定其分数,生人增加寿算,福禄自然,子子孙孙,代代相承,亡者生天,出离苦趣,受生善道。

在拜斗期间,若求名利,随其高下,若雪冤雠,送冥府泰山府判,送速报司对照,天地无私,若有一王朝斗盖之,一国四方宁静,八表来朝,五谷成熟,果木茂盛,万民无争,乾坤佑之,星辰恭敬,若有清静道心朝斗盖之,坊境无诸魔难,此人虔诚积功,朝拜一二三年、二九之年,九玄七祖超生善国,见存获福。若有不信吾法者,头破七分,绝其命根。 

斗姆元君圣诞

斗姆元君的圣诞是农历的九月初九。

据《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经》载,七元九皇是斗姆元君先天一炁相接而生。“敬七元者,能使人却死延生;敬九皇者,更令人成仙作佛。若有善男女,先礼七元高真,复礼九皇大圣,其居家住宅,必有甘露下降,醴泉发生,掬而饮之,返老还童,金光罩体。再于九皇位前,一周供养,九载行持,功成行满,跨鹤升空。礼斗善报,有如是者。



斗姆宝诰

志心皈命礼。

西天竺国。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师。无上玄元天母主。金光烁处。日月潜辉。宝杵旋时。鬼神失色。显灵踪于尘世。卫圣驾于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攴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

葛仙翁圣诞

农历九月初九也是葛仙翁的圣诞。

葛洪,东晋丹阳人,字稚川,号抱朴子,是葛天师葛玄之侄孙,世称葛仙翁。葛洪一生著作宏富,《抱朴子》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等。

葛仙翁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天台得道。阁皂成真。昔受东华。复传西蜀。诏命玉京金阙。位登太极仙班。慈怜拯拨于沉沦。恩念普资于苦爽。葛天氏遗风显著。勾漏令丹砂俱存。括苍任游。罗浮乃止。翛玉笥。修理金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玉京。东吴太极。左公仙翁。雷霆玄省。天机内相。玉虚紫灵。普化玄静。常道冲应。孚佑真君。垂恩广教。慈悲大帝。度人无量天尊。



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民间习俗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又称登高节、女儿节、重九节、重九、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

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当天做枣栗糕,祭献祖先。设宴招待女儿女婿,并让其携枣糕回家。插茱萸,吃糕饼,饮萸黄酒,在台榭宴饮,或者去郊外野餐.登高斌诗,举行登高会。妇女蒸糕移菊相互赠送,互相遨请女伴会叙。儿童戏竹马,放纸条,或者把五色纸剪成斜角式,连缀成旗子,竖于院中。市场店铺制作各式糕点,标以彩播出售。重阳节开始散放畜类。

重阳节酿洒,待明年杜鹃花开时节饮用,称之为杜鹃酒。《易经》中说:以阳交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所以是重九。又因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所以是重阳。正如东汉末年曹巫在《九日与钟?书》中说的: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节作为我国历代相传的节日,民间也有很多习俗。重阳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时至今日,人们在重阳节会举行哪些习俗活动呢?

重阳节的习俗-过重阳

古人因为九月九日这一天日月都值阳数,因而称此日为重阳,逐渐成为一个节日。魏文帝《与钟矫书》中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又叫重九。陶渊明有文章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民间有重阳节,始自西汉。当时宫内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戴茱萸,吃莲饵,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之注中记载“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也说到了重阳节的宴饮之俗。民间根据费长房给桓景茱萸叶、菊花酒降伏瘟魔的故事,称九月九日登高,可以避却灾祸。而孟嘉重阳节的习俗龙山落帽、白衣送酒与陶公这样的风雅韵事,广为流传,人们竞相追随效仿,自命风雅,于是赏菊饮酒,遍及全国,蔚然成风。晋代的荆楚一带重阳节的习俗,人们一般在这一天去郊外宴饮。到了唐德宗时期,方始明确规定,把二月一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作为三个时令节日,而重九是官府公布的全年中的佳节之一。唐代的李顽在(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中写道:“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在昔日的太平之世,每逢重阳节,官民往往大举庆贺,点缀岁时。

自从唐代以来,还有大重阳与小重阳之分。《荤下岁时记》中说都城重阳节的习俗在重九后一天举办宴赏活动,号称刁、重阳。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一诗也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筋;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至于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则又有所不同。江苏丹徒重阳节的习俗把九月一日作为小重阳,做糕和小慢头,上面插上五色纸小旗,称之为重阳旗。重阳节此日之前就把祭品供奉给各神和祖先,九日这天仍是如此。常熟地区重阳节的习俗则以十三日为小重阳。湖北施南重阳节的习俗以十九日为大重阳,九日为小重阳。这些大概都是出于好事者的曲意添造,以示留念。



重阳节习俗-登高

      这原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文娱活动,早在西汉时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了。相传西汉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国和晋朝时,这种活动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高山。重阳节时秋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水果成熟,庄稼金黄……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既锻炼身体,又留连风景,很有乐趣。在这一天里,年轻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游,回归大自然,活动筋骨,陶冶性情。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唐宋时代,重阳节登高之风大为盛行。唐代伟大诗人杜甫(712—770)晚年落难,客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重病缠身,仍在重阳之日独自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道出了多少辛酸,更道出了他对重阳节的喜爱和向往。
  王维(701—761),唐代杰出诗人,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脍炙人口,堪称重阳节诗的经典之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的妙处在“遥知兄弟登高处”——我料想你们兄弟今天相约登高,会发现还少了一人和你们一起秋游登高,“遍插茱萸”。王维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道出“佳节念亲人”的共同思想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而广为流传。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东汉时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曾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灾,家人缝囊盛茱英系于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到这一天照着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却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宫廷皇室也常举办这项活动。顾禄《清嘉录》记述唐代以前的宫廷登高时说道,“孟嘉从桓温游落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南齐书·礼志》,宋武帝在鼓城时,九日,上项羽戏马台登高。《唐诗纪事》中说,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显临幸渭亭登高,令臣下赋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魏晋隋唐时期,每到重阳节,在民间不但登高活动较为盛行,由于文人墨客甚是热衷此项活动,因而使它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登高会”。登高一直就是重阳节的习俗,也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据传重阳登高习俗出现在东汉,到了唐代,有很多关于登高的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关于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灾祸,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其二,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人们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此时,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当时,人们称之为“小秋收”,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非常适宜登高。爬山游玩,行走在山野之中,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俯瞰四周,还可以开扩心胸,这些对身体健康都极有好处。

重九登高,明代罗欣《物原》称始自齐景公。《荆楚岁时记》注中引用《续齐谐记》中的重阳节的习俗记述:“汝南植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据说世人九九重阳登高饮酒,女子佩带茱萸囊,就是由此开始。这个说法当然十分荒诞,不足以令人相信。

       春秋时节晴好的日子,登高远眺.以此愉悦身心,不过是人之常情。即使不在重九之时,古人也常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如石虎《邺中记》以及《隋书·隋文帝本纪》都有正月十五日登高集会的记载。晋代恒溢的参军张望有《正月七日登高诗》,李充有《七日登刻山寺》诗,唐代韩愈有《人日城南登高》诗,元代魏东平王翁有(人日登安仁山铭)。(舆地记》说齐武帝建造层城观,七月七日,宫女多登观远眺。稽舍有《七夕登高》诗,另外《礼记·月令》中“仲夏”一条也有记载:“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重阳节已入秋,天高气爽,人们心情舒畅闲适,加上果实成熟,黄菊乍开,红叶刚刚点缀,行吟载酒,最适宜登高眺望。在重阳节出行,最是饶有兴味,故而民间也有种种美称。如《风土记》重阳节的习俗载:“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江苏东台重阳节的习俗,称之为落帽会,浙江青田重阳节的习俗称之为九月九会。


 


重阳节习俗-赏菊饮菊酒

重阳节赏菊,是重阳节的习俗,堪称国人一大雅兴。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开,其千姿百态的艳容,傲然挺立的气质,使人倾慕,堪称国花。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日‘万龄菊’;粉红色日‘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日‘金铃菊’,纯而大者日‘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文中描述的是北宋时代,开封“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品种和情景。可以推想,宋代以后,历代的菊展品种一定会更加繁复,菊花大会一定会更加热闹。
  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始于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370叫27)。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是个“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他的赏菊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诗中写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

 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我国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连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也曾写下菊花诗明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重阳节赏菊,又洐生出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诗人崔曙有“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诗句。菊花杯即菊花酒。又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这则史料,透露了菊花酒的酿制过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当菊花花蕾含苞待放,采花蕾叶茎和适当的茱萸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茱萸是茴香科落叶亚乔木,又名药枣皮,果实可吃,茎叶入药,古人将其为驱邪神物,美名“辟邪翁”。菊花气味芬芳,是延年益寿佳品,美名“延寿客”。
  这表明当时重阳节饮菊花酒已成为一种时尚。

重阳节习俗-吃重阳糕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据《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可见制作已相当考究。明代蒸花糕,“如大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到清代,花糕制作更精美,成为亲朋好友互相馈送的节令礼品,如同中秋送月饼一样。《帝京岁时纪胜》曰:“京师重阳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制作考究者把花糕做成宝塔样的九层,上面精心做两只羊,象征重阳(羊)。

在制糕、食糕、赠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还赋予重阳糕以文化内涵。重阳糕的“糕”字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这样,重阳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在北京,重阳时节,“市上卖糕人,头戴吉祥字”,一看即知。明代谢肇涮《五杂俎》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重阳节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贴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j口中念念有词地祝福道:
  “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体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每到重阳节,民间都要蒸糕,迎接嫁女回家吃糕。孩子们臂系茱萸,手束菊花,口唱儿歌:“中秋才过有重阳,又见花糕金黄黄……”其实,四川、重庆、湖北一带重阳节所吃的花糕,就是农村所说的泡粑,是将大米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细浆,经发酵后蒸熟而成,食之松软甜香,可口宜人,也可作为节日馈赠礼品。

      重阳节的习俗一定会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早在宋代重阳糕的制作已十分讲究。《梦粱录》记载:此糕是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故名曰“重阳糕”。还有一种,是由宫中的“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柞为细末,人廖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曰‘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中说,当时更有一种不一般的重阳食品,它“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日‘春兰秋菊’,不但食糕制作考究精致,而且命名奇特,为前世所少见。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做法各异,并不固定。《酉京杂记》中提到,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做
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可能也是类似于黍糕之类的糕点。到了宋朝,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就更为普遍了。糕与高谐音,重阳节吃糕意义在于祈求平安健康,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重阳节的习俗-食糕

重阳节食糕饼,汉朝时就已有此风俗。《酉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后来成为扶风人段儒的妻子。闲谈中,贾佩兰提到她在宫内时,九月九日重阳节要戴茱萸、吃蓬饵,饮菊花酒,说如此可以令人长寿。所说的蓬饵,就是现在的糕饼。把它作为重阳节必备之物的原因,大约有这样几种:

首先,在古时,先民观察事物,对于音韵方面的迷信很深。“糕”与“高”发音相同。明代租佑的《居家宜忌》中载;“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遵生八笺》《吕公忌》等书也同样记载了这个重阳节的习俗,将其列人九日事宜之中。由此可见,九日做糕,是取高升向上的吉兆。

其次,重阳节正是农家秋收的时候,制作糕饼的原料极为丰富,所以吃糕饼也属于应时之举。(玉锡宝典》中说,九日吃糕饼、饮菊花酒的原因,是此时黄米和高梁都已收获,以之制成美味,表示品尝新获成果,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习俗。

       饮食男女,吃美食是人的最大欲望之一。我国在食谱方面,最为考究。每逢岁时令节,就有美食佳肴,以供点缀。如清明的酒酿、螺蛳、桃花粥,端午的粽子、灰蛋、黄鱼、览菜,立夏的蚕豆、面筋、谷饼,夏至的馄饨,中秋的月饼等。九月九日登高,当然也不能没有相当的食品助人兴致,而此时只有吃糕饼还比较有意义。这也是吃糕的另一个由来了。

重阳节的习俗做糕饼,不但可以自己食用,还可以互相馈赠。而制作糕饼的方法,也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如果比时尚精巧,有菊花糕、重阳糕、麻葛糕、枣糕、栗糕、擞糕、花糕、鹿糕等种种品类。若是论考究,如《乾淳岁时记》所载,这一日:“都人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林面杂物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及糜粟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演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颖,名日春兰秋菊。”

古时像北方的燕京、中原的开封、南方的临安重阳节的习俗,尤其多有绮丽与奢靡之物。清代浙江东部各县,如义乌、象山、宁海、奉化等地重阳节的习俗,均制作牡丹糕。每逢重阳节,亲戚间还要相互赠送糕饼。浙江永嘉、平阳一带重阳节将粉糕揉捏制作成人物、花卉之类的玩具,以赠送孩子,名叫登糕。比较一般的制法是,将枣、栗煮到极烂,用纯糯粉加糖做成糕蒸,上面点缀些瓜仁松籽,就是《随园食单》中所说的重阳小食了。有的制作九级面饼,层层垒堆,在级与级的缝隙里嵌进枣、栗,称之为枣栗糕,取早日自立及高升之意。

重阳节此日给亡者供奉糕饼,也是取祭献时令美食的意味。

重阳节的习俗-迎女赠糕

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重阳节的习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称之为逆节。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阳节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糖果妆点其上,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北方地区极为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儿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重阳节的习俗-吃花旗糕

重阳蒸粉做糕,多用枣、栗,上面必插一面小旗。旗是用来发号施令的,正符合高升之意。清朝的规定中,对于满洲、蒙古等军队,都用旗子来统领部下。近代各国海陆军中,也都有旗舰的称呼。《梦梁录》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插一小彩旗,名日重阳糕。”江苏仪征重阳节的习俗,以往曾有萧夫人糕,名重一时,《随园食单》对它很是称道。后来市场上出现的重阳糕,都标以彩蟠,以供小孩嬉戏,北方俗称之为花旗糕。



重阳节的习俗-插茱萸和戴菊花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关于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唐代郭震《秋歌》卷二也说:“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大多为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传承下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形。宋代,重阳节还有将彩增剪成茱萸、菊花来相送佩戴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重阳节习俗就是插茱萸,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萸节”。此外,重阳节时人们还要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

晋代《西经杂记》中记载,重阳节人们不仅要佩戴茱萸,而且还要将菊花戴在头上。从唐朝开始,重阳头替菊花的习俗就盛行于历朝历代。如在宋朝,人们还将彩增剪成茱萸、菊花赠与亲朋好友相互佩戴;在清代,北京人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可以看出,老北京这一习俗是由头上替菊演变而来。

其实,宋元之后,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们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期盼,期盼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马未都讲述:重阳节的前世今生


重阳节的习俗插茱萸

茱萸性辛温,气味芳香,颇为辛烈。能温肝降逆,开郁化滞,下气止痛;祛除湿热,逐辟风邪;开膝理,利五脏。医家常用作驱风、发汗的药物。

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两种。食茱萸宜供食用,人药功效与吴茱萸相同,只是效力略差。吴茱萸三月开花,红紫色,七八月结实。嫩时微黄,到成熟的时候则为深紫。古时称九月九日为上九。茱萸到此时,气味浓烈,颜色赤红,可以带果实折下插戴在头上。因此古人都在此时采茱萸,把它当做重九消灾之物。《岁时杂记》记载,卢公范每到重阳节时,都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淮南万毕术》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人。”陕西西乡重阳节当天,妇女用口采茱萸,据说可治心痛。湖北居民重阳节则将茱萸加入菜里.称之为茱萸酱。

我国利用茱萸,远在汉代之前就开始了。《礼记·内则》中载:“三牲用藙。”郑玄注日:“藙,煎茱萸也。汉律,会稚献焉。”《尔雅》中称茱萸为极。贺氏为《礼记》作疏日:“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青,名为藙也。”

自从汉宫中九月九日佩戴茱萸以及汉武帝赐茱萸囊以来,此风即绵延后世,盛行于南北。人们或者以茱萸插头,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无比尊崇,将其尊为辟邪翁。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重阳节的习俗:“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以御初寒。”五代徐桩曾奉御命赋(茱萸诗),有“万物庆西成,茱黄独植名”的句子。孙思邀《千金月令》载:“重阳之日,酒必采茱萸、甘菊泛之,既醉而还。”从这些晋唐时期的诗中可见,茱萸已被公认为一种民间保健药物,家家必备。盛唐的重阳诗中。歌咏茱萸的更多,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会饮》诗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黄仔细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写重阳节的习俗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在众多重阳诗中尤其著名。

宋时《成都古今记》说重阳节的习俗,蜀地人每次喝酒,都投人一粒艾子。不一会儿,香气便滋满杯盏。艾子,就是食茱萸。宋朝时的辽地重阳节风俗,据《辽史礼志》记载,重九要制作茱萸酒,以洒门户,用以消灾祛邪。近代各地,每至重阳节,还多有以茱黄泡酒以及替插茱萸的人。如同端午节用菖蒲、雄黄泡酒一样,取其祛风健胃杀虫辟恶的特效。


 


重阳节的习俗-放纸条

放纸条是重阳节的习俗,重九之时,已人深秋,天高气爽,因此旧俗中,儿童有放纸条、竖重阳旗的游戏。用五色纸连接成条,长侧二丈,粘在长竿顶端,播在庭院里,或者携着登到塔顶山端,放开纸条,最长的可达五十余丈,五彩缤纷,随风飘舞,人们将其称为放纸条。

重阳旗是把五色纸剪成斜角式,连缀成旗,竖在院中。清风吹来,彩旗随风招展,绚烂夺目。也有的人像《金陇岁时记》中记载的那样.把五色纸镂刻出花纹,中间嵌上“令”字,或者插在门前,或者当做儿童玩具。以示庆贺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插重阳旗

《江南志书》说,常熟县重阳节的习俗“九月九日,儿童以五色纸接为条,长一二丈,粘竿首,植于庭户间,曰放纸条。若登浮图、山颠,有携至五十余丈者。”这种放纸条的重阳节习俗也被称之为“插重阳旗”,意义当是志庆。五彩缤纷的纸条,凌空挂起,随风飘舞,又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重阳节的习俗-纵牧

重阳节的习俗,隆冬炎夏,凡是家畜,以在畜舍内的时候为多。因为夏日草木茂盛,各种植物都欣欣向荣,此时放牧,最易践踏损伤草地,使牧草难以生长。严冬则草木凋零,畜类无食可觅。这是原因之一。夏天林深木茂的地方,畜类藏匿其中,牧人难以搜寻,人冬则遇风霜雨雪,又无处可避,此为原因之二。烈日熏蒸以及寒风侵袭,抵抗力薄弱的家畜容易生病,这是原因之三。

春秋两季,天气温暖,不仅流弊少,而且食料多,因此一般都在此时放牧,以寻觅野食。我国的旧俗,如安徽怀宁、广西隆安、甘肃平凉等地,从重阳节当日起,便开始放牧。有民谚道:“九月重阳,散放牛羊。”又道:“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阳节的习俗-做夜作

重阳节的习俗,自本日起,日著中的日影将逐渐变短,因此,重阳节的习俗店家照例要在重阳节稿赏伙计,以鼓励伙计准备晚上加班工作,吴地一般称之为做夜作。清代蔡云《吴欲》一诗写道:“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江苏丹徒的谚语道:“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

至于做夜工的时间,要一直到清明为止。《金陵岁时记》载:“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稿店伙,佐以咸鸭。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



重阳节的习俗-饮菊花酒

重阳节的习俗。所谓菊花酒,就是以菊花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酒。《西京杂记》记载:
  “当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因为饮菊花酒有同样的延年益寿的功效,因而是汉代宗贵达官常饮的佳酿。对此沈侄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一诗写道:“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英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重阳节的习俗-酿酒

《本草纲目》中说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四个节气内,自各种水源处提取的水,宜于煎制肃清肺气的药物,可以趁机多加贮藏。

重阳节的习俗,此时湿热渐退,得金秋清肃下行之气,因此水质较好,民间还多用来酿酒。旧俗中,国内各地,如广东平远、湖北武昌、甘肃中卫、湖南宁远、四川成都等,都在重阳节时酿酒。酒以愈陈愈佳,留到来年春天饮用,气味更好,被称作杜鹃酒,用以标志岁时。杜鹃本为益鸟,鸣声凄厉,最能打动旅客的归思。而杜鹃花,则每年春天二三月间杜鹃啼时方始盛开,其时所饮的美酒,便以杜鹃为名。

菊花酒能够治愈头风,明目,养脾肾,消除百病。制法有多种,可用菊花煎汁,和酒曲及米酿成酒饮用;或者另添加地黄、当归、构祀等各种药物,味质亦佳;亦可用干菊花四两、熟地黄二两、人参一钱、冰糖屑四两,加人烧酒一斤,密封瓶口,经过七十天,滤去渣滓即成。《太平圣惠方)称欲治疗头风、头晕,可把九月九日的菊花晒干,取糯米一斗,蒸熟,拌人五两菊花末,此外,亦和普通的酿酒方法一样,多用细面曲制酒,等熟后便进行压榨,去滓。每次烫一小盏服用。

汉朝初年,宫中重阳节饮菊花酒,认为可以延年益寿。《酉京杂记》称,菊花开时,连花带茎叶一起采下,掺入黍米酿造,到来年九月九日方熟,称之为菊花酒。唐高宗、中宗秋季登慈恩寺浮屠,臣子们献菊花酒祝寿。(风土记)记载汉朝流行九月九日重阳节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后世仿效古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重阳节还酿造菊花酒相互赠送。 



重阳节的习俗-赏菊

重阳节恰逢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农历重阳,正当橙黄橘绿、篱菊怒放之时,而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香,素来就有花中隐士以及寿客的美誉。因此,重阳这一天,以前的人们都有赏菊、簪菊的习俗。

观赏菊花便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相传赏菊习俗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于是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古代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起来,希望自己和陶渊明的风格更加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在《梦粱录》中说,宋代每年重阳日都要“以菊花、茱英,浮于酒饮之”。
  重阳节的习俗还给菊花、茱萸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称菊花为“延寿客”,称茱英为“辟邪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当时的菊花就有许多品种,千姿百态。在民间,人们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乾淳岁时一记》中写道:每年九月八日宫中就开始做重九,届时在庆瑞殿分列菊花万株,名花珍品,五彩缤纷,灿烂眩目。并且还要点燃菊灯,其盛况决不亚于
元宵庆典。同时举办赏花赏灯之宴,席间丝竹悠扬,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清代以后。赏菊的习俗更加昌盛,且不只局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阳节前后最为昌盛。我国是菊花的故乡,古代人们就普遍栽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文人们对菊更是赞美有加,称其为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节正值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始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而闻名,以诗而出名,而且也非常喜欢菊花。后来,许多人效仿他,于是形成重阳观赏菊花的习俗。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重阳节的习俗:“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说的是在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而且菊花的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重阳节赏菊之习尤为昌盛,观赏菊花己不限于九月九日,却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如《燕京岁时记》重阳节的习俗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轻,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轻,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由此,菊与重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将重阳称为菊花节,菊花也被称为九花。
  如今,重阳节观赏菊花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菊花展览,人们将菊花做成各种动植物以及人物造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常常吸引众多的人前往观赏。



重阳节的习俗-戏竹马逐疫

《江南志书》说,铜陵县重阳节的习俗“九月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官山神,民间置糍糕颁食,互相遗馈,戏竹马逐疫。”儿童在重阳节骑竹马,俗称迎寒,是重阳节的习俗。含有秋高气爽,马儿肥壮,驰骋疆场之意,可以培养孩子骑马的兴趣。

所谓竹马,就是以竹竿当马骑于胯下,这是儿童们九九重阳节玩耍的游戏,而这种游戏的意义又在于驱逐灾疫。有些地方又把骑竹马叫作“迎寒”,这又有了节令意义,很可能是由迎接霜雪之神而演化来的,冬天来了,细菌不能滋生,迎来了寒霜严雪,也就驱逐了灾疫。

重阳节的习俗-禳灾

《江南志书》说,太平府重阳节的习俗“重阳日,携酒登高,插茱萸远望,以避邪秽;乡俗馈糍糕;芜邑乡村,是日击鼓喧哗,以驱狸豕,谓之禳灾。”《广东志书》说,临高县重阳节的习俗“重阳日早起群呼,曰赶山猫,以为安富之兆。”这是南方某些地区重阳节的习俗,当是一种古俗的遗留,原始人就常用这种大呼大叫的做法驱赶威胁他们的野兽。

重阳节的习俗-放风筝

《凤山县志》重阳节的习俗说,“九月重阳,为登高会,童子竞放风筝,如鸢,如宝幢,如八卦河洛图,缚小藤片,能因风作响,惟夜或系灯其上,官禁止之。”关于放风筝的记载,在(阳江县志》、《新兴县志》、《归善县志》、《海澄县志》、《清丰县志)重阳节的习俗中都有记述,这说明放风筝主要是南方重阳节的习俗。
  《广东志书》重阳节的习俗说:“北地,清明放风筝,南方重阳风力始遒上,以此日放纸鹞。”这说明了南方沿海一带重阳节放风筝的客观原因,如果追究主观原因的话,是出于向高飞升的心理。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重阳节习俗,如宣化县重阳节有拜扫先茔的风俗,怀集县重阳节有赛神的风俗,平远县重阳节有造杜鹃酒的风俗,连州重阳节有相聚对歌的风俗,长汀县重阳节有以毛豆相赠的风俗,无锡县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还有吃九品羹的风俗等等,不一而足,重阳节俗真是多彩的。

除了上面常见的习俗之外,在全国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重阳节的习俗。
  如陕北重阳节的习俗,人们会在重阳节晚上享用荞面熬羊肉,还会将采来的野菊花插在女儿的头上,以辟邪求平安;福建莆仙重阳节的习俗,人们在重阳节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山东重阳节的习俗人们要吃酸萝卜汤,祭祀财神和范仲淹;在河南,开封市每年重阳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菊花花会。

歌曲《家·重阳》


 

《夕阳红》


重阳节/老人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草案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在保障老年人财产方面,草案规定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骗取、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或者损毁应当由老年人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草案对家庭养老作出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赡养人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

此外,草案对现行法关于家庭成员纠纷处理,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侮辱、诽谤、虐待、遗弃老年人法律责任的条款作出修改完善。

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

 

2022年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22年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附则。目的是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对家庭养老进行了重新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 国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有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

  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

  第四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五条 国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制定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第七条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应当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

  提倡、鼓励义务为老年人服务。

    第八条 国家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

  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

  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应当反映老年人的生活,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宣传,为老年人服务。

    第九条 国家支持老龄科学研究,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敬老、养老、助老成绩显著的组织、家庭或者个人,对参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十一条 老年人应当遵纪守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二条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十三条 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第十四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

  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第十五条 赡养人应当使患病的老年人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照料责任;不能亲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委托他人或者养老机构等照料。

    第十六条 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

  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

  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

  第十七条 赡养人有义务耕种或者委托他人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或者委托他人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第十八条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第十九条 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等权利。

  赡养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担力不能及的劳动。

   第二十条 经老年人同意,赡养人之间可以就履行赡养义务签订协议。赡养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和老年人的意愿。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老年人组织或者赡养人所在单位监督协议的履行。

  第二十一条 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

  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第二十二条 老年人对个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

  老年人有依法继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遗产的权利,有接受赠与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或者损毁应当由老年人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

  老年人以遗嘱处分财产,应当依法为老年配偶保留必要的份额。

   第二十三条 老年人与配偶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由兄、姐扶养的弟、妹成年后,有负担能力的,对年老无赡养人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 赡养人、扶养人不履行赡养、扶养义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老年人组织或者赡养人、扶养人所在单位应当督促其履行。

  第二十五条 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第二十六条 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

  老年人未事先确定监护人的,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确定监护人。

    第二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

  第三章 社会保障

   第二十八条 国家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第二十九条 国家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和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

  有关部门制定医疗保险办法,应当对老年人给予照顾。

    第三十条 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居住或者其他救助。

  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供养或者救助。

  对流浪乞讨、遭受遗弃等生活无着的老年人,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救助。

    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

  国家鼓励地方建立八十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

  国家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

  农村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

  第三十四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医疗待遇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有关机构必须按时足额支付,不得克扣、拖欠或者挪用。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以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情况,适时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第三十五条 国家鼓励慈善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

    第三十六条 老年人可以与集体经济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养老机构等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或者其他扶助协议。

  负有扶养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按照遗赠扶养协议,承担该老年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第四章 社会服务

    第三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给予养老服务补贴。

  第三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日间照料、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提倡邻里间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

  鼓励慈善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倡导老年人互助服务。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服务需求,逐步增加对养老服务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扶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老年人日间照料、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等设施。

   第四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老年人口比例及分布情况,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

  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

   第四十一条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质量和养老服务职业等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规范养老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加强监督和管理。

    第四十三条 设立养老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

  (二)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三)有符合相关资格条件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

  (四)有基本的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四条 设立养老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登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对养老机构实施监督。

  第四十五条 养老机构变更或者终止的,应当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并依照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有关部门应当为养老机构妥善安置老年人提供帮助。

  第四十六条 国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依法规范用工,促进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发展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或者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第四十七条 养老机构应当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养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老年人的权益。

    第四十八条 国家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规划,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为老年人提供保健、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国家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针对老年病的专科或者门诊。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开展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疾病防治工作。

  第五十条 国家采取措施,加强老年医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提高老年病的预防、治疗、科研水平,促进老年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第五十一条 国家采取措施,发展老龄产业,将老龄产业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扶持和引导企业开发、生产、经营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用品和提供相关的服务。

  第五章 社会优待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制定优待老年人的办法,逐步提高优待水平。

  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

  第五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老年人及时、便利地领取养老金、结算医疗费和享受其他物质帮助提供条件。

  第五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办理房屋权属关系变更、户口迁移等涉及老年人权益的重大事项时,应当就办理事项是否为老年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进行询问,并依法优先办理。

  第五十五条 老年人因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提起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缓交、减交或者免交;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鼓励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或者优惠服务。

  第五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对老年人就医予以优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为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开展巡回医疗、护理、康复、免费体检等服务。

  提倡为老年人义诊。

    第五十七条 提倡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优待和照顾。

    第五十八条 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应当对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第五十九条 农村老年人不承担兴办公益事业的筹劳义务。

  第六章 宜居环境

     第六十条 国家采取措施,推进宜居环境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环境。

   第六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应当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特点,统筹考虑适合老年人的公共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第六十二条 国家制定和完善涉及老年人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维护、管理等环节加强相关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第六十三条 国家制定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建筑物、居住区等,应当符合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优先推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

  无障碍设施的所有人和管理人应当保障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第六十四条 国家推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引导、支持老年宜居住宅的开发,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为老年人创造无障碍居住环境。

   第七章 参与社会发展

   第六十五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十六条 老年人可以通过老年人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六十七条 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涉及老年人权益重大问题的,应当听取老年人和老年人组织的意见。

  老年人和老年人组织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老年人权益保障、老龄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十八条 国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下列活动:

  (一)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

  (二)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

  (三)提供咨询服务;

  (四)依法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

  (五)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

  (六)参加志愿服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七)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协助调解民间纠纷;

  (八)参加其他社会活动。

  第六十九条 老年人参加劳动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安排老年人从事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第七十条 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

  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

  第七十一条 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二条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

  第七十三条 不履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职责的部门或者组织,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致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扶养或者住房、财产等发生纠纷,可以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有关组织进行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有关组织调解前款纠纷时,应当通过说服、疏导等方式化解矛盾和纠纷;对有过错的家庭成员,应当给予批评教育。

  人民法院对老年人追索赡养费或者扶养费的申请,可以依法裁定先予执行。

  第七十五条 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虐待老年人或者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由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六条 家庭成员盗窃、诈骗、抢夺、侵占、勒索、故意损毁老年人财物,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 侮辱、诽谤老年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 未经许可设立养老机构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改正;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养老机构条件的,依法补办相关手续;逾期达不到法定条件的,责令停办并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九条 养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侵害老年人人身和财产权益,或者未按照约定提供服务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条 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一条 不按规定履行优待老年人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八十二条 涉及老年人的工程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无障碍设施所有人、管理人未尽到维护和管理职责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有关单位、个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八十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情况,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变通的或者补充的规定。

  第八十四条 本法施行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应当限期整改。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第八十五条 本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突出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关键,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

    《意见》要求,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宣传,让新时代家庭观成为亿万家庭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家庭教育,引导家长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培养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要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吸引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和谐社区、美丽乡村等建设。

    《意见》强调,要强化制度保障,把新时代家庭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中,体现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政策中,彰显公共政策价值导向。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有效协同,形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合力,动员广大家庭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七一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文件(中央文明办[2021]18号),对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做出具体部署,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现将六单位的文件内容全文刊登如下:


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培养时代新人、弘扬优良家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汇聚亿万家庭力量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突出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关键,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团结引领广大家庭成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正确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过程,引导家庭成员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坚持守正创新,树立新风正气与破除陈规陋习并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家风,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不断推进内容、手段、载体和基层工作创新,永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生机与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突出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共建共享,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强化部门有效协同,形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合力,让亿万家庭共享发展成果。

3、主要目标。

经过持续不懈努力,未来五年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培树的典型家庭数量翻一番,家风建设中党员和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家庭观大力倡扬。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到2025年城市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率达90%、农村社区达80%,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家庭成员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二、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宣传

 4、加强理论武装和研究阐释。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安排,贯穿到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政治理论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等,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建设家庭领域新型智库,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选题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推出一批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理论研究成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门人才,完善家庭建设理论体系。加强理论成果转化运用,更好指导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践。

5、加强社会宣传和大众传播。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学习读本,推出系列解读文章、权威报道。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常态化设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专栏专题,打造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融媒体产品。创新开展微宣讲、云讲堂、百千万巾帼大宣讲、清廉讲堂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在城乡社区普遍设立新时代家庭观宣传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年5-6月,多部门集中开展家风家教主题宣传,讲好家风故事,传播家教理念,营造浓厚氛围。抓好家庭题材文艺作品和出版物的统筹规划与创作生产,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制作刊播公益广告,在各级各类媒体、城市大屏幕、楼宇电视、公交地铁、公园社区广泛传播,让新时代家庭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亿万家庭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6、丰富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内涵。运用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家庭成员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传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家风,践行忠诚相爱、亲情陪伴、终身学习、绿色生态等现代家庭理念,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7、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细化文明家庭创建标准和内容完善评选表彰办法,提升文明家庭创建品牌影响力。针对不同地区、人群、家庭实际情况和需求,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廉洁家庭、绿色家庭、五好家庭等特色创建,推动创建活动从城乡社区向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拓展延伸,做大文明家庭蓄水池和后备队。健全典型家庭激励帮扶机制,设立线上线下光荣榜,推广好家风信用贷、积分超市等激励措施,营造德者有得、争当典型的良好环境,让文明家庭的价值导向和标杆示范作用更鲜明。实施培育文明风尚行动,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抓住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家庭文艺活动、文化讲座、家风故事宣讲、新型婚育文化宣传、时代新风宣传等,吸引城乡群众在参与中传承节日习俗、感悟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开展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宣传活动,加强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坚决抵制婚嫁陋习、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社会风气,引导群众在改陋习树新风中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移风易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8、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通过主题讲座、网络课堂、咨询辅导等途径,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服务,引导家长强化主体责任,注重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庭文化建设,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家庭教育阵地和队伍建设,建好用好学校、社区、网上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发挥好博物馆、纪念馆、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作用,汇聚教师、专家、“五老”、优秀家长等队伍力量,推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畅通家校社沟通渠道,鼓励学校与家庭合作,推动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职工正常下班时间衔接,合力解决孩子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以及校外培训、心理健康等问题,帮助家长降低子女教育开支、缓解教育焦虑;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逐步构建目标一致、边界清晰、资源共享的全链条育人格局。

 9、抓好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带头廉洁治家,公私分明、亲清分开,严格家教家风,从严管好家属子女,经常监督、提醒、警示,教育督促他们遵纪守法、尽心尽责工作。利用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坚决查处党员干部  家风不正等问题,形成强有力震慑。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通过组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旁听职务犯罪类庭审,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展览、家教家风展览等,深入开展家风教育,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正确处理自律和他律、信任和监督、职权和特权、原则和感情的关系,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培养红色宣讲队伍,挖掘整理并讲好革命前辈家风故事,引导干部群众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崇德治家、廉洁齐家、勤俭持家的精神养分,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10、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健康公益、亲子阅读、邻里互助、厨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和睦邻里、美丽乡村、平安社区建设。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聚焦“一老一小”等家庭所需所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鼓励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利用现有阵地提供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帮助家庭解决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困难。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统筹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单位等力量,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失独家庭等提供生活关爱、精神文化抚慰、健康检测、防诈骗、智能技术运用等服务;加大对特殊困难儿童群体的保障力度,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寒暑假期关爱活动;开展婚姻家庭辅导、矛盾纠纷调解、心理咨询、学生课后托管等服务,形成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四、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坚实保障

 11、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推动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功能发挥的法律体系。大力宣传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增强法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彰显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把新时代家庭观的要求体现到各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政策中,体现到各类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中,有效发挥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社会规范对家庭成员的引导约束作用。

12、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加强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评选表彰、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教育部门牵头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妇联组织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各地要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注重考核评估,加大保障力度,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总书记关于“三个注重”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家教是家庭的教育手段、方式、程度、成果在其成员身上的体现,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凝结着以家训、家规为代表的家庭价值观;家风代表和反映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道德风尚、行事风范、处世风格等整体状况,是一个家庭的做派、取向、形象的共性体现,是以人格形态呈现的家庭永续传承的软实力。总书记上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特别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着眼于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为新形势下“家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时代价值、党员干部廉洁齐家与全面从严治党、创建文明家庭与建设和谐社会等重要时代命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论述文化自信,着眼于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之间的密切关系,用“基础”“最根本”“题中应有之义”“本质”“说到底”等,凸显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性,革命文化具有“源头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主导性。“家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中国人最熟悉的传统“家文化”的经典表述。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交流核心价值观的时候,非常深刻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w现了时代精神。这是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修身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甚至是“务本之策”,作为“家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具有时代价值的深度阐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和优良传统。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式结构社会,而构成家族的正是一个个家庭,家庭才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元。”实际上,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家文化”成为维系家庭乃至家族的坚韧纽带。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袁宏曾经说过,“有家风化导然也”。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教育形式,由家庭(古代家的范畴甚至囊括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外溢到社会,成为全社会用于教化的蓝本。古代家训文化起源较早,伏羲、黄帝之际,已有类似家训的“教”“戒”等。公认的有文字为佐证的家训见于《尚书》,比如,其中《无逸》记载了西周时期,成王当政,周公以“七个呜呼”告诫周成王,不要沉迷于纵酒、戏游、田猎等享乐,要勤于政事,知稼穑之艰难,知民众的疾苦。特别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即使听到百姓的怨恨责骂,也要保持敬慎的姿态。不要一听到传言,就不考虑国家法度,乱罚无罪,滥杀无辜,等等。此后,见于《论语》中孔子因势利导地教育儿子学诗、学礼的家教。到了汉魏时期,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在当下仍然广泛传播。到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20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地位很高。《颜氏家训》的特点在于拓展覆盖面,超越家庭、家族走向社会了。隋唐家训文本并不多,但有司马光的《家范》,使家训从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延伸。家规盛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家训家规普及较广。据有关专家考证,古代刊行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家训家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传承优秀家训家规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发掘和阐释家训家规的时代价值,切实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的滋养。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廉洁齐家的典范,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2001101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在深圳举办88岁“米寿”寿宴。家人欢聚一堂,唯独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因公务繁忙,不能出席寿宴。习近平同志给父亲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拜寿信,其中讲道:“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家信中的“五学”都涉及家风,特别是在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中,更是直接讲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据《习仲勋传》记载,在最后的日子里,习仲勋同志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好名声就是好家风,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宝贵财富。革命的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特质,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这些家庭的具体体现,许许多多革命家庭的家风,都是可圈可点可敬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想谋求一官半职,周总理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二、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三、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四、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车;七、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十条家规”被广泛传颂,就是因为周总理不仅胸前戴着“为人民服务”徽章,更是用行动和实践诠释大公无私,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留下一个“居高声自远”的注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特别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是民风、学风、行风、社风的风向标,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当代“家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行动指南,也是“实践密码”。习近平总书记用“重要表现”“重要精神力量”“重要内容”“重要位置”“重要基点”等强调家风和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家风关系党风,党风影响民风,民风汇聚国风,要“正本”“慎始”,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以人性的升华、党性的要求、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凝聚、文明的拓展的大视野,始终成为修身齐家的风向标和净化社会风气的航标灯。


学校应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

 

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学校应始终把家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单元和有效载体,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现代文明家风外化于行,传播真善美,凝聚正能量,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以家庭的文明促进社会的文明。

中华美德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家庭,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国家、民族的繁荣复兴,更是家庭的寄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下一代少年的良好品德,学校要在全体学生及家长当中开展了“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规,是一个家庭或民族的传统风尚;家风、家训也是一个家族代代传承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家风不正,怎能龙凤呈祥?家训不力,焉能子孙出人头地。

学校应根据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在全校深入开展家风家训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学校通过专题教育、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板报、主题班队会等多种途径,开展系列家风、家训活动。通过开展“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收集家教故事,家风、家训伴我成长”等活动,使学生再次潜移默化地受到“诚实、孝道、勤俭、诚恳”等优秀品质的熏陶。让学生们从各自家中挖掘、总结优秀家风、家训,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紧跟党中央,积极宣传家教家风新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积极宣传家教家风新思想,深入人心,深入心灵。校园广播及时宣讲有关“家风、家训”的故事,让广大师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性,形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谦虚礼让、设身处地、善解人意、甘愿吃亏等良好家风。

2、弘扬先进事迹,形成良好氛围

在新时代背景下,宣传文明家庭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让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谐、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等传统家庭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宣传栏、led显示屏、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载体,通过宣传条幅、快板、歌曲等形式,打通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培育良好家教家风,弘扬家教家风文化,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3、树立典型,寻找最美家庭

“找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弘扬家庭美德,传播文明家风” “美德在农家”“平安家庭”“廉政文化进家庭”……一年来,我校深入开展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家庭成员主动参与建设和睦文明家庭、倡导科学家教、弘扬良好家风,一股清新、温暖的文明之风正拂面而来,一个个弘扬家庭美德、体现文明风尚、诠释幸福内涵的种子在青海大地上落地生根。

家和万事兴。全省各地围绕“家庭”主阵地,通过全面深化“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家庭团结”等,探索家庭文明建设新模式,推动了文明和谐家庭新风尚的形成。同时,各地开展一系列文明家庭创建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道德新风尚,推动优良家风家教家训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在全镇各地营造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广泛传播家庭美德的舆论氛围,让家庭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4、“我班是我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家风、家训活动。

班班开展学生家长参加的“家风正国风清”、“我的班级我的家”、“我的家风”、“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等主题教育活动,收集家教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家长)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奋发向上,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开展家风、家训实践活动,你说你的家风,我说我的家训,收集家训、家教故事,传承文明家风、家训,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家风家训传统文化,培育了文明家教新风尚,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并不断萌芽,向上、向前发展。

5、建立家教家风活动制度

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探讨如何实现家风家规家训与学校规章制度、纪律的有效对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家庭底蕴千差万别和不足,大部分家庭没有明确的家庭规则,导致家长、孩子家庭生活散漫,无章可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要遵循的准则,是形成良好家风、家训的基础。对于没有家风家训的家庭在家庭教育中要先建立一定的行为准则。

随着家庭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活动中,我们同时也看到,乡村小家庭家风家训底蕴薄,缺少典型的本地本土的家风家训素材,没有良好的大家家风家训榜样。学校要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契机,扎实推进家风家训活动,倡导“诚实、孝道、勤俭、诚恳”的家庭风尚,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培养“五好”好少年。

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着力发现、挖掘、传播蕴藏在文明家庭中的良好家风,广大家庭在参与创建活动的过程中,自觉认知和接受家庭道德教育,提升家庭文明水平,对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积极开展家庭实践 让活动更接“地气”

“全面推进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工作;以亲子参观、旅游、写生活动方式传授育儿经验;拍一张‘金婚’合影记录爱的坚守等活动,在社区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中,社区家教专家把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方法重点放在教育家长上,让家长真正懂得为什么做家庭教育,怎样做家庭教育,同时要求家长以榜样的作用和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使得家庭教育成为提升社区文明家庭建设的重要的力量。

此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评选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把“最美家庭”的家庭事迹被收录到《家和万事兴》《家庭、家教、家风——最美家庭故事汇》中。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家风与党风、政风、民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在全国各省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中形成一致共识。

典型引领文明新风。大力宣传各级各类先进典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经中央批准,中央文明委部署开展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各省要迅速成立全省全国文明家庭推荐评选工作办公室,依据“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标准和全国文明家庭八条标准,参照十条否决条件,各省市州和省直机关向省评选办公室推荐全国文明家庭候选家庭,经过媒体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最终确定进入候选的家庭

全国文明家庭候选的家庭中要有:有团结和睦、进取向上、文化齐家、科学教子的家庭;有生活中互敬互爱、工作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家庭;有孝敬长辈、爱岗敬业、奉献爱心、践行民族团结的家庭;有多年来无怨无悔照料伺候患病亲人生活起居的家庭;有爱党爱国、勤劳奉献、帮助他人的家庭。

点点滴滴,汇流成海。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仅使全国各族各界群众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促进公民文明素养意识显著增强,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一个个文明家庭建设终将汇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一幅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壮美画卷正在全国各地徐徐展开。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综述这些文明家庭的故事与经验,将带动全社会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践,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家庭。

他们中间,有的家庭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的家庭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的家庭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有的家庭在日常生活里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的家庭在言传身教中传递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有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朴实无华的良好家风……

这些文明家庭的故事与经验,将带动全社会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践,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7、创建文明家庭 建设家风文化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立足家庭实际,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农户、寻找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子女评选、弘扬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努力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有力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

各地妇联依托社区、企业、机关、部队等,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夫妻和睦、孝老爱亲,学习进取、科学教子,邻里融洽、友爱互助,低碳生活、热心公益为标准,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发挥品牌影响力。

湖北省竹山县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守法纪、计划生育、履行义务、环境卫生、尊科重教、文体活动、保护生态等内容,持续20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使活动紧跟时代、常创常新。

浙江开展“浙江百姓重家风”“好家风建设”等活动,发挥历史上家书家训、家风家教典范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小戏小品、故事会、公益广告、家风馆等途径,着力培育百姓好家风,倡导家家户户立家训,推动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全省有7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

上海举办文明家庭创建巡礼、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风貌展览、系列理论研讨等活动,引导人们写家训、画家谱、说家史、晒家书,倡导时代家风,讲好家庭故事。

山东近年来举办家庭故事会、家风家训评议会10万多场,2000多万家庭参与活动,在创新载体中吸引群众说家事、谈家风、议家规。

北京、江苏、海南等地推进“美德在农家”活动,江西开展和谐家庭、廉洁家庭、书香家庭、低碳家庭等特色家庭评选,内蒙古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孝心子女评选等活动,力求群众感兴趣、群众全参与、群众信得过、群众得实惠,着力传播文明和谐的家庭新风。

文明家庭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8、评选文明家庭 选树家庭榜样

经过深入广泛调研,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营造家庭文明建设浓厚社会氛围、强化法规政策保障作用等方面,对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

开展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抓的是社会的细胞和根本,谋的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按照中央文明委制定的《全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以妇联评选的五好家庭、最美家庭为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畅通参与渠道,积极推荐候选家庭。

推荐评选过程坚持优中选优、群众公认原则,严格筛选把关、注重质量第一,深入城乡家庭、听取群众反映,使推选过程成为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

经过宣传发动、筛选把关、社会公示等环节,一大批价值鲜明、导向突出、事迹感人、影响力大的文明家庭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家庭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展。

“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是家庭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这些文明家庭并不是高高在上,也绝非遥不可及。他们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里锤炼个人品德、书写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国文明家庭为亿万家庭树立起学习标杆和价值导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真正做到日常经常平常,做到落细落小落实;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家庭美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家国情怀,把家庭幸福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9、弘扬先进事迹 形成社会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家庭的结构、功能、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婚恋观、家庭观等更加复杂多样,为家庭文明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文明家庭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让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谐、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等传统家庭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群众身边的文明家庭,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传播渠道,以及微博、微信、微电影、动漫等新媒体手段,讲述平凡家庭好故事,记录家里家外的感动,展示文明家庭的风采,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家风,努力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管好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落到实处。

——鼓励创作有益于家庭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强化法规政策对家庭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把家庭文明建设要求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测评体系,形成有利于推动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随着家庭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良好家风将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家庭。

他们中间,有的家庭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的家庭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的家庭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有的家庭在日常生活里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的家庭在言传身教中传递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有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朴实无华的良好家风……

这些文明家庭的故事与经验,将带动全社会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践,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10、创建文明家庭 建设家风文化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立足家庭实际,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农户、寻找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子女评选、弘扬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努力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有力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

各地妇联依托社区、企业、机关、部队等,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夫妻和睦、孝老爱亲,学习进取、科学教子,邻里融洽、友爱互助,低碳生活、热心公益为标准,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发挥品牌影响力。

湖北省竹山县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守法纪、计划生育、履行义务、环境卫生、尊科重教、文体活动、保护生态等内容,持续20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使活动紧跟时代、常创常新。

浙江开展“浙江百姓重家风”“好家风建设”等活动,发挥历史上家书家训、家风家教典范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小戏小品、故事会、公益广告、家风馆等途径,着力培育百姓好家风,倡导家家户户立家训,推动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全省有7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

上海举办文明家庭创建巡礼、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风貌展览、系列理论研讨等活动,引导人们写家训、画家谱、说家史、晒家书,倡导时代家风,讲好家庭故事。

山东近年来举办家庭故事会、家风家训评议会10万多场,2000多万家庭参与活动,在创新载体中吸引群众说家事、谈家风、议家规。

北京、江苏、海南等地推进“美德在农家”活动,江西开展和谐家庭、廉洁家庭、书香家庭、低碳家庭等特色家庭评选,内蒙古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孝心子女评选等活动,力求群众感兴趣、群众全参与、群众信得过、群众得实惠,着力传播文明和谐的家庭新风。

文明家庭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评选文明家庭 选树家庭榜样

经过深入广泛调研,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今年8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营造家庭文明建设浓厚社会氛围、强化法规政策保障作用等方面,对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

开展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抓的是社会的细胞和根本,谋的是子孙后代的未来。9月中旬,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推荐评选工作拉开序幕。

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按照中央文明委制定的《全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以妇联评选的五好家庭、最美家庭为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畅通参与渠道,积极推荐候选家庭。

推荐评选过程坚持优中选优、群众公认原则,严格筛选把关、注重质量第一,深入城乡家庭、听取群众反映,使推选过程成为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

经过宣传发动、筛选把关、社会公示等环节,一大批价值鲜明、导向突出、事迹感人、影响力大的文明家庭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家庭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展。

“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是家庭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这些文明家庭并不是高高在上,也绝非遥不可及。他们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里锤炼个人品德、书写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国文明家庭为亿万家庭树立起学习标杆和价值导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真正做到日常经常平常,做到落细落小落实;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家庭美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家国情怀,把家庭幸福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习主席谈家风家教
千家万户都好 国家民族才能好



5000年前


农历六月初六

天下第一大婚
黄帝嫘祖龙凤呈祥喜结连理

  唐代著名韬略家赵蕤(《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也就是说,嫘祖除了创造了养蚕织绸制衣技术,而且还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创立婚姻制度和礼仪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相传5000年前的农历六月初六是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成婚的日子。“千里姻缘一线牵”、“洞房花烛夜”、“龙凤呈祥”等家喻户晓的传说都是关于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的,都是从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人文女祖圣地、嫘祖故里盐亭开始的。

水有源,树有根,龙有头,人有祖。中华父母,黄帝嫘祖。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文明泽华夏,丝绸连世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家,于是有了家风、家规、家训,有了风气的传递,文明的绵延。嫘祖贤德,于是贤德融于血缘基因,但贤德亦是风尚,是代代相传的训规,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没有她,就没有华夏文明的传承。她确实跟天下的母亲一样,平凡而伟大,但也跟天下母亲不一样,因为她是天下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在这个中国和全球多灾多难的2020年,我们更应该深刻反思自己,正本清源,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感恩中华母亲嫘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中华文明瑰宝。嫘祖妈妈当年为了协和百族,帛化干戈,传播丝绸文明和服饰文明,南巡中累死在湖南衡阳道。传承嫘祖文化、弘扬嫘祖精神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连续五年,嫘祖故里盐亭“酬蚕节祭祖仪式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嫘祖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把农历九月十五设立为中华感恩节,引导全球炎黄子孙共祭中华母亲先蚕嫘祖,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感恩之心。

 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国新时代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对此,习近平主席多次作了重要讲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为此,我们倡导全球炎黄子孙一起过“中华婚庆节”——农历六月初六,纪念天下第一大婚——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龙凤呈祥喜结连理。同时,通过对“千里姻缘一线牵、洞房花烛夜、龙凤呈祥”的讲解,以及传统婚庆仪式的展示和体验,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学习、了解中华父母黄帝嫘祖文化,引导大家寻根祭祖、认祖归宗、孝亲敬老,爱美和善,讲好家庭故事、家族故事、家乡故事和家国故事。从而引导全社会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农历六月初六

全球炎黄子孙一起过


“中华婚庆节


和谐人生 嫘祖书院

中华母亲嫘祖网

祝全球炎黄子孙 嫘祖儿女

身体健康 阖家幸福 

夫妻和谐 子孝孙贤




中华父母黄帝嫘祖颂歌大连唱

《黄帝颂》    《嫘祖颂》   《中华母亲》

《梦中的妈妈《母亲》《妈妈我想您》

《父亲》 《盐亭根 故乡魂》 《绵商梦》



中华父母 黄帝嫘祖

父爱如山 母爱似海
和谐人生 文化长征

天涯海角 思念母亲

 期盼祖国 早日统一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有妈就有家,妈在家就安!孙中山先生曾说:天下太平靠女人,家庭兴旺靠母亲。中华文明五千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文化标识。黄帝正妃嫘祖妈妈辅佐黄帝统一天下,为国、为民、为和谐社会奋斗终生。她为中华民族传承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首创蚕桑、衣被天下、协和百族、帛化干戈、驾宫室、垫国基。她拥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优秀品质和最光辉形象,被世人尊称为“人文女祖、“中华圣母”、“行神”、“道神”、“祖神”、中华民族第一位“和平女神”、“蚕神”、“先蚕娘娘”和“丝绸之母”等她堪称中华民族上古时代最杰出的、伟大的、唯一的大发明家和女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慈善家和教育家。嫘祖妈妈是空前的女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母亲。中华母亲嫘祖妈妈是炎黄子孙永远不能忘却的女神!


 中华母亲嫘祖妈妈
永远不能忘却的女神
                    
                   《嫘祖颂》

                           林琼珊


是谁?让荒野披上了美丽的绿装?
是谁?无怨无悔无私授艺裁制新衣裳?
是谁?首创婚嫁谱写人类新华章?
是谁?心怀慈爱让天下百姓缔结炎黄?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啊!是嫘祖,“先蚕”圣母,华夏的母亲。
是你,无私传授人类植桑养蚕抽丝制衣裳;
是你,开辟野蛮,开启文明的新纪元;
是你,心怀大爱,让天下一统炎黄。
你功盖五帝,辉同日月,
五千年过去了,可华夏儿女怎会把你忘!

看,华夏的启明星闪现,
盐亭嫘祖陵金碧辉煌,欢声笑语鼓声喧;
酬蚕节里,载歌载舞声贯云天;
五湖四海,诗词曲赋吟咏不断。
历史的长河汩汩向前,
流淌着你的坦坦荡荡和无私奉献!
中华儿女啊,永远把你传承颂扬! 


于文华演唱《中华母亲》


      
杨洪基演唱《中华母亲》


乌兰图雅演唱《中华母亲》


你是火焰你是火焰 划破长夜黑暗
母爱的光芒照耀沧海桑田
你是甘泉浇灌儿女心田
春天的花朵开遍神州山川
啊 嫘祖妈妈
您是绚丽的春天
您用春蚕吐丝编织着美丽和温暖
您是一只白鸽在岁月里飞翔
把和平安宁带给人间
带给人间
您用春蚕吐丝编织着美丽和温暖
拨开迷雾重现您的容颜
圣洁的母亲依旧风华灿烂
啊 嫘祖妈妈
您是绚丽的春天
您用春蚕吐丝编织着美丽和温暖
您是一只白鸽在岁月里飞翔
把爱和希望带给人间
带给人间
啊 嫘祖妈妈
您是绚丽的春天
您用春蚕吐丝编织着美丽和温暖
您是一只白鸽在岁月里飞翔
把爱和希望带给人间
带给人间



2017年4月30日和谐人生嫘祖书院挂牌成立于中华母亲嫘祖故里——中国(绵阳)科技城游仙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纲领,传承中华嫘祖母亲文化,发扬华夏民族精神。以讲好家庭、家族、家乡和家国故事为指导,弘扬“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丝路文化和一带一路文化,凝聚中国力量,缔造和谐人生。嫘祖书院于4月30日上午9:00挂牌,下午19:30天空出现彩虹献瑞!


        

          2017.5.6日下午13:00—15:00嫘祖书院上空再次出现奇观。

        嫘祖书院聚焦盐亭县“华夏母亲之都 世界丝绸之源 人文女祖圣地 嫘祖故里盐亭”文化名片,开展以嫘祖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研讨、宣传弘扬,集中海内外嫘祖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教育引导人们学习中华母亲嫘祖的高贵品质:勤劳善良,以身垂范;勇于创新,百折不挠;大爱无私,宽厚仁爱;为民谋利,甘于奉献。传承中华母亲嫘祖精神:勤劳、仁爱、包容、创新、奉献、爱、美、和、善。处理好“五伦”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树立“四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促进“三个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嫘祖书院为全面塑造中华母亲嫘祖的光辉形象,推动农历二月初十黄帝正妃嫘祖诞辰为“中华母亲节,倡导农历三月初三黄帝诞辰为”中华父亲节”、农历六月六嫘轩成婚日为“中华婚庆节”和农历九月十五嫘祖祭日为“中华感恩节”。




相关链接:


文化军事战略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宝--台湾二水爱国主义精神


为什么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要过"中华母亲节"(农历二月初十黄帝正妃嫘祖妈妈诞辰)


为什么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要一起过“中华父亲节”(农历三月初三轩辕黄帝诞辰)


为什么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婚庆节”(农历六月初六黄帝嫘祖成婚日)


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感恩节”(农历九月十五黄帝元妃嫘祖凤凰涅槃)


弘扬嫘祖文化 传承嫘祖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缔造和谐人生 ——记和谐人生董事长何君梅女士



热烈祝贺浙江丽水缙云仙都景区和四川绵阳盐亭嫘祖陵公园被国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国台办发布】 在浙江丽水缙云仙都景区和四川绵阳盐亭嫘祖陵公园新设2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习仲勋夫人齐心抗战往事,专著首次揭秘


世界家风大会执行主席李利和王定国老人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

施意见》

 

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体会

 

好家风就是生产力

 

《人之规》——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传家风、树新风,四川天府家风馆开放

 

关于印发2021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央纪委联合五部委发文:医疗腐败,地毯式彻查

 

中央财经委召开第十次会议 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等问题

 

【央视快评】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部分图文乐选自网络!

礼敬原创者无私奉献!


中华母亲嫘祖网

属  于

每一位炎黄子孙 嫘祖儿女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欢迎转发、传播,传递正能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恩您的参与


中华父母黄帝嫘祖颂歌大联唱
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母亲节
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父亲节
留言
  • 标题
  • 内容
                        咨询热线:15181449888 e-mail:719516185@qq.com 传真:0816-2279509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民生路6号  欢迎来电咨询

欧洲杯体育投注网的版权所有 欧洲杯体育投注网 copyright ©2016-2017 绵阳和谐人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备案号:粤icp备140001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