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古蜀文明史-欧洲杯买球网址

 
您好!欢迎光临中华母亲嫘祖网!
|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名称描述内容
揭开古蜀文明史
来源: | 作者:石云龙 | 发布时间: 2019-09-02 | 1979 次浏览 | 分享到:
西汉末年扬雄著《蜀王本纪》明确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颛顼,颛顼封其次妃的儿子名蚕丛於蜀,世代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国也参与。”至秦灭蜀,历时二千三百多年的古蜀文明史,为何长期被人为地所泯灭,为后世密切关注和惦念,因为它关系着黄帝和嫘祖的出生地,关系着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西南地区大片疆土的主权归属,其中包括新疆、西藏,特别是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这些地区自黄帝时代开始就属于中华民族的疆域,该因舜驱四凶把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成为了边裔,至元世祖奇渥温氏,铁木真成吉思汗经过50年的鏖战,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才回到母亲的怀抱,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我名石云龙,四川盐亭人,生于1928720日,现年92岁,自19491228日盐亭解放至1980年退休,30年间,都在盐亭县玉龙区粮站工作(任站长)。

愚老一生热爱研究中国上古文化,阅读了一些上古史籍,西汉末年扬雄著《蜀王本纪》明确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颛顼,颛顼封其次妃的儿子名蚕丛於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国也参”至秦灭蜀,历时二千三百多年的古蜀文明史,为何长期被人为地所泯灭,为后世密切关注和惦念,因为它关系着黄帝和嫘祖的出生地,关系着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西南地区大片疆土的主权归属,其中包括新疆、西藏,特别是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这些地区自黄帝时代开始就属于中华民族的疆域,该因舜驱四凶把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成为了边裔,至元世祖奇渥温氏,铁木真成吉思汗经过50年的鏖战,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才回到母亲的怀抱,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现行疆域始于黄帝,相传人类发源昆仑山,如上世纪考古学家在云南省出土的元蒙人化石。特别是本月上旬即201955日《参考消息》报导“化石证据显示,16万年前已有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路透社华盛顿51日电》,在中国青藏高原一处洞穴发现的一块颌骨,提供了有关人类的惊人信息。中国的这块化石,是1980年一名佛教徒在中国甘肃省夏河县发现的,后来被转交给科学家。它揭示了有关人类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包括他们的地理分布,身体外观和征服极端环境的惊人能力。这块化石来自海拔3280米的白石崖溶洞,它表明不仅曾广泛分布与欧亚大陆东部,而且还住在并不宜居的高海拔缺氧环境中。”

正所谓:无独有偶,《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左秋明著《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上文说明少典氏族,始于中华鼻祖伏羲氏族时期,少典氏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夏河县一带,夏河县地处岷山山脉的上沿,距黄帝诞生地轩辕之丘近在咫尺。据《成都晚报》2009618报导,市文物考古研究获悉,该所与汶川县,阿坝州文管所,联合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在汶川县威州镇发现和确认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布瓦遗址。该遗址距今约4800年,即黄帝遗址,与成都宝敦遗址为同一文化体系,是三星堆文化的前身。黄帝于岷江上游迁移至成都平原的传说,于此找到了一定历史依据,说明黄帝的故乡就在汶川,早期的成都人,先祖故乡就在汶川。

当今史学大师,断代工程组长,李学勤教授关于三星堆文化的论述指出:“像三星堆这样古老,这么大规模遗址的发现,完全可以和世界考古史上一些重要的发现相比,比如特洛伊和尼尼微。可是这一点由于种种的历史条件,(人为的历史偏见)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证。我们应该把三星堆这样重要的,有相对独立起源的文化放在更大的考古文化背景里面来看,而不是仅仅看三星堆文化本身,也不仅仅看三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对比和相互关系,而是要放在更大的背景里去看,这样能看得更清楚。”

三星堆文化的繁盛时期是以两个祭祀坑为代表的,这两个祭祀坑属殷墟早中期,属于商代早期。商代和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在时间上基本差不多,不仅如此,和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等也基本相当。三星堆文化与世界上最兴盛的古文明时间相似,是有自己特点的发达的区域性文化,所以说这一发现意义重大。

李学勤强调,三星堆文化的繁盛时期是以两个祭祀坑为代表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相当于中原商代的早期即公元前1600年左右,这个时期和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期也基本相当,与世界上最兴盛的古文明时期相似,三星堆是有自己独特的发达的区域性文化。关於殷墟早中期,殷墟是指商朝中晚期武丁好婦墓,即公元前1200年左右,考古学在好婦墓中只出土了两把青铜铲,然而在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出土的“青铜树鸟,青铜立人像和大小青铜跪蛹”,堆积成山,不可胜数。有人说三星堆文化来源于中原文化,纯属痴人说梦。三星堆文化的结论是:三星堆文化起于黄帝,行于蚕丛,繁盛夏商。夏朝的始祖是禹,禹出生于汶山郡石纽乡,其地在古蜀。(详文请见“蜀王本纪”再辑,第十四集。作者石云龙辑著。彭加慧校订20185.31日)

西汉末年杨雄撰《蜀王本纪》至宋代,原书已佚。明代万历年间,郑朴继编《蜀王本纪》该书篡改了原意,首言:“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灌等语,显与扬雄《蜀王本纪》所载的开国君主完全相悖,篡改删掉了黄帝与古蜀国的关系,其谬非浅。为了恢复古蜀文明史,愚老2017720日开始编《蜀王本纪》再辑。至20181128日,已写完一至十六集,即将结尾之际,突然发现《山海经·中次七经》记载:“老子自言是他隐意修著的《山海经》。(详文见后)《山海经》既然出自老子的笔端,则可以弥补中国上古无史论的说法。时隔38天,即20191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成立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了贺信,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中国社科院各单位出席大会共襄盛举,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略举措,显示了党中央对历史研究的重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全国人民知道特别是研究和关心中国上古史的老人,内心充满激情,知道历史研究的春天来了。一定会纠误理顺中国上古史,特别是古蜀国的文明史。

这个春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充分发挥历史研究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就是通过历史科学的研究,大力培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史观看中国和世界,看历史与未来,从古往今来璀璨如珠的中国优秀历史传说和世界文明史中吸取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促进当代人的整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克制地方本位主义的错误行为。纠正历史研究长期存在南北派系国土领域而不顾的错误倾向。

《山海经》的作者是谁?历代名家猜测了几千年,现在既然知道是中国三大圣贤之一的老子所作,《山海经》是地地道道一本难能可贵的历史经书,因其含义深奥,又加之是隐意,寓言,历代注家难弄懂其真意,竟把《山海经》说成是不可信的神话巫书,从而把《山海经》打进了死牢。

愚老2017720日开始编著《蜀王本纪》再辑,共十七集,其中最后十七集名称为:拨乱反正。《山海经·中次七经》老子自言:是他隐意修著的《山海经》,愚老为其主要章节作了新的注解。

《蜀王本纪》第一集,论述:《华阳国志·蜀志》的内容源于西汉扬雄撰《蜀王本纪》;第二集,论述: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先贤诸子与传统文化之光辉;第三集,论述:扬雄继《五帝本纪》撰《蜀王本纪》;第四集,论述:黄帝诞生古蜀国;第五集,论述:中国56个民族都是黄帝嫘祖的子孙,为何几千年来同室操戈;第六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由来与渲变;第七集:李学勤1993年就确认黄帝出生于古蜀;第八集:西陵圣地架宫室,龙凤呈祥西陵宫;第九集:黄帝宝墩建都城,青阳昌意诞生在江水;第十集:皇帝和元妃嫘祖北上,统一中原;第十一集:大禹的先祖出生于汶山郡;第十二集:李学勤任“断代工程”组长,总编《炎黄汇典》为黄帝出生在岷山定调;第十三集:古蜀建国;第十四集:信古与疑古针锋相对;第十五集:梁启超著《中国上古史》言黄帝出生在昆仑山岷山,李学勤为之写序;第十六集:历代名家猜测著《山海经》的作者没有定论;第十七集:拨乱反正,老子自言是他隐意修著的《山海经》,条条经文黄帝出生在岷山。

愚老现将《蜀王本纪》第十七集老子自言是他隐意修著的《山海经》有关章节,重新作了注解面呈。

中国历史研究院高翔院长审阅。(请高局长阅后转呈)希望重新深入研究《山海经》的涵意为弥补中国上古史的空白,一定会相得益彰。

现把《蜀王本纪》十七集重点意作如下说明:第二集,第一节:研究史前文化,必须坚守门槛石。《五帝本纪》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关于黄帝故里“轩辕之丘”,嫘祖故里“西陵氏”究竟在哪里,《史记》没有言明,这两个非常敏感的词,历代学者,争论了几千年,特别近年来争论黄帝和嫘祖故里,非常激烈,没有定论。没有定论是因为没有坚守门槛石。

什么是门槛石呢?2006112日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在河南省西平县召开嫘祖文化研究会,以“威武汉简载有”汝南郡西陵氏,就认为嫘祖故里在河南省西平县。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命名西平县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并同意建立“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淳强调指出:西平作为嫘祖故里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点。一是,甘肃威武出土的西汉王杖简有“汝南郡西陵县”的记录。这个汝南西陵县就在现西平县;二是,西平县有大量龙山文化黄帝时期的遗物;三是:西平距河南新郑轩辕之丘是黄帝故里较近,与黄帝联姻这个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鲁会长又非常明智地指出他说:但是,嫘祖与黄帝距今五千年前的中华民族人文嫘祖,由于年代久远,有些问题见仁见智,难有定论,是完全正常的,也为我们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有些学者认为,炎帝、黄帝作为族团世袭领袖的称号,都经历了若干代的传承发展,又不断迁徙,嫘祖也应该是同样的情况;因此他们的故里,陵墓等文化遗址,多处并存就不奇怪了。致于具体年代孰先孰后,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是学术繁荣和文化普及的好现象,也促使大家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机会。

为此来自全国56个历史学专家与会,关於嫘祖故里“西陵氏”的定位,订立了四条原则:嫘祖功盖华夏,凡是其足迹所至都有嫘祖的传说流传,不乏嫘祖生活遗迹存在。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出生地只能有一处,换句话说,故里应该只有一处,而且出生地肯定故里。嫘祖文化也有原生地和次生地之别,因此在论及嫘祖故里时提出四条原则:①某地必须有西陵地名,这个地名秦汉之前已有,而且有史籍记载;:②于轩辕丘所处的位置远近要适当;③有考古文物做支持;④当地有嫘祖传说的故事及植桑养蚕的风情民俗。近年来李学勤又增加了两条,一是要有出土的青铜文化;二是要能容纳5000人的祭祀场地。

会后于20079月文物出版社印制了《嫘祖文化研究》一书刊载了62篇论文。2008年初,愚老有辛获得这本《嫘祖文化研究》,经反复阅读发现该书关于嫘祖故里在西平之说,全属误导。例如为该书写序的朱绍候教授在序言中说:“如果没有《威武汉简》这一条,嫘祖出生地在哪里就不好说,因为《史记》虽然指出嫘祖是西陵之女,但并未说明西陵在何处,而且争论由来已久,分歧很大,你凭什么说西陵就是古西陵呢?”后来这位朱教授觉得汝南郡“西陵县”不是古代真西陵氏,他又写了一篇论文,标题是:《嫘祖故里试探》该文说,在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封于定国为西平侯,与威武汉简所记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郡有个西陵县相矛盾。请想:在公元前51年汉宣帝就封于定国为西平候,而于定国的西平候后来为其子孙所继承,直到更始元年(公元后23年)才被撤销,怎么会在于定国封为西平候之后的23年,在汝南郡有出现一个西陵县呢?所以说:武威汉简汝南郡的西陵县不能定为古西陵。蔡万进历史研究员亦同样提出“汝南郡西陵县”不是古代真的西陵。

愚老2008621日写了一篇《浅析西平嫘祖文化研究》否定西平是古西陵之说,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堂甲为《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写序赞扬说说:石云龙先生博学多才,近年来,又有多篇文章问世,在炎黄文化尤其是嫘祖文化的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如:一论、再论、三论《山海经佐证轩辕之丘在岷山,西陵氏之女嫘祖诞生在川北盐亭》的文章论点、论据、论证很充分,很深刻,很有说服力,影响很大,很受关注,他撰写的《摆脱疑古思潮,宏扬古蜀文明》也是一篇力作,据事据理,很有辣味。最近撰写的浅析西平《嫘祖文化研究》的文章,很有深度,很有见地,很值得一读,敢于为先,敢于“革命”,不怕“得罪”,怕“得罪”写不出好文章。愚老于200871日写了一篇嫘轩寻根颂受到盐亭县委陈朝先、袁明二位书记的称赞,袁明书记并说:“石老,我把你攥写的嫘祖诞生在盐亭的二十三条论文送中央文化部去了,才迎来了2016年海峡两岸的祭祖大会。”其文曰:

三月春花色正鲜,桃红李绿笑开颜。

嫘祖诞生西陵氏,黄帝住居在轩辕。

西陵轩丘今何在,先秦史书有铭言

《山海经》证轩辕丘,方位座落在岷山。

轩辕之丘有多说,《帝王世纪》在穷山。

穷山之际无法考,天话相传几千年。

《楚辞天问》金光闪,阻穷西征返家园。

云山阻隔难如愿,化为黄熊越过山。

鲧尸西归迷底解,一石击破井底天。(穷山即岷山)

嫘祖教民把蚕养,足迹所至都有传。

元妃辅佐轩辕帝,一统华夏建江山。

西陵究竟在何处,全国各地乱纷纭。

河南西平尤为甚,十支汉简证西陵。

专家教授捧西平,连篇累牍压盐亭。

云龙见此心焦碎,专研琢磨汉简文。

浅析《西平嫘研究》,无理无据胡篡云。

汉简本是民间语,并非兰台御史文。

汝南西陵远离古,不是古代真西陵。

论文刊登《光明网》,转载西平《史论坛》。

专家教授默无语,明智学者喜开颜。

讥讽文章见网上,吹牛莫忘跃进还。

从此西平大检点,网文关闭少妄言

回头再说西陵地,专家共识议四条。

先秦之前有西陵,春秋战国有铭文。

轩辕之丘西陵氏,位置远近要适宜。

当地地下埋遗物,考士文物作支撑。

嫘祖故事传乡里,植桑养蚕风俗情。

《史记》西陵有三处,《本史》西陵无地名。

湖北秦拔西陵地,方位不合属东陵。

独有西陵在陇蜀,商汤西垂即西陵。

嶓冢之山西汉水,嘉陵江水是古名。

西水之西西陵氏,盐亭上古是西陵。

自古地名随人走,盐亭西陵迁西垂。

轩辕之丘在岷山,西陵古寨是盐亭。

远近适宜成姻眷,养蚕之根在盐亭

青阳降居在江水,《史记》未详区域名。

为了先祖诞生地,历代学子乱纷纭。

异说江水是淮水,又说江水是沟鸿。

江水本是专用语,江淮河济四渎明。

四渎始于殷《汤诰》,封禅祠祭在岷邻。

昌意降居在若水,异言若水是汝水。

又说若水是桑水,又说若水是洧河。

相如列传有记载,西至若水越西临。

江水若水皆在蜀,解铃还是系铃人。

赵氏唐碑抄文在,嫘祖归葬在青龙。

千古之迷迷底解,盐亭古蜀是西陵。


概述古蜀文明史

其一:江水、若水皆在蜀。《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西聚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器,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其二:武王伐纣,蜀以参与。《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仍誓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西方的蜀、庸、羌、髳、、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上文说明武王伐纣,蜀国率领西方民族也参与了。

其三:欲富国者,务广其地。蜀地地广民富,秦欲争霸诸侯必先有蜀。《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於朝,争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也,而王不争焉,顾争於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

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富厚,轻诸侯。

上文的关键词是:“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等语。”既说明蜀国之富饶,又说明秦国能成为七雄之一的强国,是因为占有,山多河多出产多的天府之国的大后方,最终统一了战火飞纷中原。说明古蜀国在上古时期的重要性。

其四:破解老子隐意修著《山海经·海内经》“九丘”之谜。三星堆出土的“九枝”青铜神树。

《山海经·海内经》言:有九丘,以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

无独有偶,1986年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青铜神树三层九枝上铸造出九支青铜凤鸟和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的太阳凤鸟形象。

石云龙译题:

老子隐意修著《山海经》叙述上古在亚洲的东部居住的中华民族,其疆域东至今日本海,南至今南洋群岛,北至今北冰洋,西至今地中海,故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祖先分别是:伏羲、炎帝、黄帝和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号称九丘,最早都居住在以昆仑山脉为中心,化名“建木”,即今天的成都平原。

为什么说无独有偶呢?春秋时期老子隐意修著《山海经》记载居住在青藏高原的中华民族的先祖命名为“九丘”。当今考古学家亦在成都平原三星堆出土的九枝青铜神树,难道是巧合吗?不是巧合,是历史的必然。

石云龙注释:①九丘:九丘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名讳,三星堆称为三层九枝青铜神树。有人说“九丘”是《禹贡》九州,此说是误导,因为九州是地域名,非人名。②络:尤绕也。③陶唐:五帝之一的帝尧号。④叔得:叔均也《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帝喾)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第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大荒北经》言叔均乃为“田祖”⑤孟盈:孟:首也,始也,大也。春季之首曰孟。盈:充满曰盈。故三皇之首的伏羲曰孟盈,一说是孟涂,《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即古巴国也,与蜀同囿⑥昆吾:楚陆终之子曰昆吾。夏商时为诸侯。⑦黑白:黑:五色之一,物体受日之光线全行“吸收”而不反射,则见为黑。黑白;尤言善辩是非善恶者。《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于是乃以征不享。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三战于阪泉,然后得其志。”最终统一了中原,其功不可没。故三皇之一的黄帝称“黑白之丘”。⑧赤望:炎帝号称赤帝,故三皇之一的炎帝为赤望之丘。⑨参卫:昔高辛氏有二子,兄弟不睦,长子曰阏伯次子曰实沈,日寻干戈,以相侵讨,帝迁长子阏伯于商丘,主辰。迁次子实沈于大夏,主参见《左传》。大夏是今阿富汗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域。故帝次子称参卫之丘。⑩:武夫:夏禹晚年于浙江会稽武夫石会诸侯,故夏禹称“武夫”。神民:神农为民种植五縠,故神农为神民之丘。有木:名建木,《淮南子·形篇》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蓋天地中也”。即今之成都平原。百仞无枝:尤言建木高大。九欘:尤言建木上枝弯曲。九枸:尤言建木根部盘根错节。其实如麻:麻是伏羲神农时代制衣衫的主要原料。如芒:远大  《左传》芒芒禹迹。大嗥爰过:尤言三皇之首的伏羲曾经在这里居住过。黄帝所为:尤言黄帝以建木为化名,在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统治宇宙的最高行为。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以九丘为掩体繁殖生育。

五帝时有帝喾之子实沈称参卫,帝后裔;帝尧称陶唐;夏代有颛顼之裔禹称武夫;商代有昆吾;周代有叔均田之祖,都在九丘繁殖生生不息。

历代名家注解九丘,除陶唐、昆吾、武夫外,其余如叔得、孟盈虽有注而不合普;黑白、赤望、参卫均无注。九丘本是中华民族九位先祖的名讳。老子隐意巧妙构成为神树、仙山之说。

“九丘”之说,既有老子修著《山海经》的记载,又有三星堆出土的“三层九枝”的青铜神树,佐证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来龙去脉,揭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秘密。

石云龙,现年92岁,2019620日,今天是习近平主席访问北朝鲜大喜之时,于嫘祖故里四川盐亭小楼。

其五:南海水域主权自古有定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塞,并阴山至辽东。

上文是说秦统一六国后的疆域。关键词是:东至海,包括朝鲜在内。然而西至临洮、羌中。临洮即秦蒙恬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至辽东,以防北方的匈奴。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与四川九寨沟接壤。也是岷江的源头。从南至北向户,“向户”即南荒之国,是舜驱四凶之一的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即今之湖南澧县。上文说明黄帝时开辟的疆土《禹贡九州》道九州:“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弱水:此水指甘肃省的张掖河,往北流入流沙泽。

合黎:山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地北,与南部的祁连山相对。山侧有合黎河,即弱水的上游。“流沙”:此处指流沙泽(即居延海)。余波:进入沙漠地带后的弱水,水量减少,水势减弱,故称余波。

“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黑水:《尚书·禹贡》与《史记·夏本纪》在梁州、雍州、道九州,三处提到黑水。有人认为三处的黑水,是三条不同的河流。究竟是哪三条没有指明,其实是指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金沙江古名黑水,故称华阳黑水为梁州,成都平原自古有华阳县与双流县齐名。古代误以为长江发源于岷山,故有岷山导江,东别于沱之说。“澜沧江”即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之黑水。“澜沧江”发源于西藏与青海边境的莫云地区。流经四川境内的德钦县入云南至景洪市进入老挝,经万象流经泰国,至泰国境注入南海“怒江”发源于西藏北部的安多,流经云南的镇康注入缅甸,为萨尔温江,入土瓦注入南海

上文说明,澜沧江和怒江,凡流经过的区域,都是上古黄帝时期所开辟的疆域,中华民族的祖先五千多年前就在南亚这块土地上包括南海水域,经营繁殖生息,有铁卷丹书在案。当今南海水域主权之争,是没有道理的。

其六,黄帝及其先祖少典氏开辟古蜀文明,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

扬雄者,西汉末年,四川成都人,生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十三年,距秦灭蜀仅二百余年,古蜀文明史故撰《蜀王本纪》: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络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而分为九江。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牦、犀、象、毡、毦,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饶,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

其卦值坤,故多斑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在《诗》,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咏,故有夏声也。

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百谷蕃庑)四节代熟,(桑、漆、麻、纻)靡不有焉。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

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魚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继关为后戶,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略)

上文开头就言:蜀地建国始于人皇,至黄帝,其关键辞是人皇和黄帝的关系。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首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左秋明著《国语·晋语》亦言:“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说明少典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始于伏羲氏时期。故《国语》言,昔少典氏生黄帝和炎帝。自古有三皇之说,天皇伏羲氏,地皇炎帝氏,人皇自然是少典氏,少典氏末,而为黄帝所代。故此《蜀王本纪》首言:蜀地开国是从人皇开始的,到了黄帝时,黄帝为他的儿子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生下儿子高阳,这就是帝颛顼,颛顼后来分封他的儿子名叫蚕丛于蜀,世世代代为侯伯,历经夏、商、周三代,周武王伐纣王时,蜀国也参与了作战。

其七:蜀地建国本始于黄帝的先祖少典氏,明朝万历年间,郑仆继《蜀五本纪》蜀地建国篡改为蚕丛,扰乱了古蜀文明史。

《蜀王本纪》本西汉末年扬雄所撰,原书至南宋已佚,至明代万历年间,郑朴授求于散见《汉书》、《史记》诸类书中注过《蜀王本纪》的内涵揖集成为《继蜀王本纪》,遗憾该书篡改了扬雄的原著本,舍弃了《蜀王本纪》第一节首言:“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封他次妃的儿子名叫蚕丛于蜀,世代为侯伯。”……第二,“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魚凫。后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其相开明,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明代郑朴继《蜀王本纪》则首言:“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语。”此语显与扬雄原本《蜀王本纪》所载蜀地建国是黄帝的先祖少典氏开始的,完全相违背,致使黄帝诞生地几千年来,没有定论,成为历代猜测、推想的课题。

其八,九旬翁,再揖《蜀王本纪》

愚老石云龙2017720日,迈进九旬老人之列,开始撰写《再揖蜀王本纪》,其目的是欲恢复古蜀文明史,使被湮没的光辉形象再现。为何被湮没简述如下:

1)古蜀国为何成为边裔。《蜀王本纪》记载:蜀地建国,是从黄帝的先祖少典氏开始的,到了黄帝时代,黄帝为他的儿子昌意取蜀山氏的女儿,在若水今西昌平原,生下儿子颛顼,颛顼继承帝位后,分封他次妃的儿子名蚕丛于蜀,世代为侯伯。历经夏、商、周,至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16前),秦遣司马错灭蜀,历时二千三百余年,古蜀国都在蜀地为侯伯并称王。既然在蜀地长期称王,为何古蜀国后来成为了边裔呢?什么叫“边裔”呢?“边裔”者夷狄之总称,见《方言》华裔充王庭。《左传》“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史记》“边裔”迁四周。裔者,末孙也,尤言远代子孙,《尚书》德垂后裔,黄帝元妃嫘祖子孙也。

2)尧选女婿,舜驱四凶,古蜀国成为边裔。《史记·五帝本纪》《尚书》有这样的记载:尧老,认为各种事情都兴办起来了,遂对大臣们说:“谁能够继承我的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情达理。尧说“哼!丹朱愚顿、凶恶,不行”。尧又问众人:“那么谁能行?”颛顼的儿子灌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有一定的功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好讲漂亮话,心术不正,实则欺骗上天,不行”。尧又问:“唉,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了丘陵,民众万分愁苦,谁可以派去治理?”大家都说鲧可以。尧说“鲧逆天而来,毁败同族,不可以”,四岳说“先试试,不行再把他撤掉。因此尧听从了四岳,任用了鲧。鲧治水九年,尧认为没有取得任何功绩。

过了几年,尧又说:“唆,四岳,我当政已经七十多年了,你们谁能顺从天意,履行我的职责?”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过于鄙陋,实在不敢玷污帝位。”尧说“那就从所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选吧。”这一下,四岳才明白了帝尧在继承帝位上是在挑选女婿,因为尧有两个掌上明珠的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因此,大家都对尧说:“民间有一个没有妻子的人,叫虞舜。”尧说“对,我听说过,他这个人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之途。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从两个女儿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放下尊贵的身段,到河边的家中去住,遵守妇人之道。尧认为舜做得很好,就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的来的诸侯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道德,把他叫来说道:“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正月初一,最终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文祖就是尧的太祖。

尧将帝位让给了女婿舜,尧的儿子丹朱在丹水反抗,颛顼的儿子三苗在江淮带兵支援丹朱,这时舜巡视回来向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北狄;把灌兜流放到崇山,以便南蛮,把三苗迁徙到三危,以便西戎,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东夷。舜以为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就会太平。其实,实得其反,所谓四个罪人都是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后来成为边裔,实为边患,同室操戈了几千年,他们在边远山区修养生息,羽毛丰满,时隔1464年。犬戎在周王室申侯及太子平王的请求下,带兵杀死周幽王于郦山下。迫使周王朝东迁洛邑以避西戎,始称东周,又名春秋,从此周王室衰败。

3)春秋时,圣贤辈出。

《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末年,周幽王宠褒姒,竟废申后及太子,申后父申侯怒,遂贿赂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周幽王于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公元前770年平王立,东迁于洛阳,以辟戎寇,始称东周。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出方伯,周王不能治。

公元前723年,鲁隐公元年春秋编年自此始。《始记·齐世家》记载:公元前678年,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始称霸于诸侯。《史记·宋徵子世家》记载:宋襄公欲霸诸侯,其相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襄公不听,与楚成王战于泓,宋师大败,襄公伤其股。十四年夏、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

《史记·晋世家》:公元前482年,晋侯与吴侯会于黄池争当霸主。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自始争战不息,兴兵伐越。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20年,秦穆公伐晋,遂称霸主。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卒,从死者177人,秦之良臣子与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衰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彊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614年,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是岁灭庸。六年,伐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国都洛阳,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因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惟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而去。

楚庄王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春秋之后,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相继称霸,政出方伯,周王朝不能治,先后称强者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以及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整个春秋之时苦不堪言。常言道:天有涪生之德,地有万物滋生,人类文明靠群能,必有贤能应运生,济世为民成功者,自古天降非凡人。于公元前571年至551年,二十年间,在中原地区先后降生了老子、孔子、左秋明三位圣贤,应运出生。老子大孔子二十岁,大左秋明十五岁,同时大西方昆仑之虚的释伽牟尼十四岁,老子为四位圣人之长。然而他们的降生正当五霸争强,战火飞扬,民不聊生,乱世之时,他们胸怀忧国忧民为己任,一片赤诚之心报效于国民。

三圣鼎立齐名。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代思想有、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年少就好礼为人师。

鲁南宫敬叔,言于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上文的关键辞“毋以有己”。其意是不要显示自己的功劳。后来成为孔子“克己服礼”的铭言,流芳百世。说明孔子的礼学学于老子。

孔子年三十五,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不父,不子,有栗,吾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谤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上文的关键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意是: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君爱臣,臣雍君,父爱子,子尽孝。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却被晏子误解为是油嘴滑舌,累世不能殚其学。此说实为误导了几千年。

孔子年四十二,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数问仲尼,仲尼皆对答致善。吴客曰善哉圣人也。

孔子年五十,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春,鲁与齐平。夏,齐大夫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同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会间有得罪于鲁公事,于是齐侯乃归还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迷鲁君。鲁君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而歌曰:“吾歌可夫?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遂去卫

子之去鲁凡十四年而反乎鲁。

鲁衣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 及西狩见麟,:“吾道穷矣!” 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笔则笔,削则削,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一生忧国忧民,光明磊落,为相,会夹谷,两语即齐,齐桓公归还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罪。年老归田,撰诗、书、易、礼、春秋、乐,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颇受业者甚众。六艺堪称治国之宝典,流芳千载而不朽。如《礼记》涵七十二节,其核心是以儒家思想而制定的,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各种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三纲即君臣、父子、夫妇。五常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称五伦。或曰:仁、义、礼、智、信。

《礼记·坊记》译文全录于下: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不正是堤防吗!是防备民众有过失的。即使是再严密堤防,仍有人越规。所以君子要用礼来防备道德的过失,用刑罚防备淫邪的行为,用政令防备不正当的欲望。

孔子说:小人贫穷就会显得窘迫,富裕就显得骄横。窘迫就会盗窃,骄横就会犯上作乱。礼就是顺应人之常情而制定用节制情感的标准,作为民众的规范。所以圣人制定富贵的限度, 使民众富裕而不致骄横,贫穷而不致窘迫,地位虽尊贵但不会对上级不满,这样犯上作乱的事就一天天减少了。” 

孔子说:“贫穷而爱好乐,富有而爱好礼,家族强大又能安守本分,这样的人世上很少的。《诗经》说:‘民众想要作乱,必定受到伤害。’古代的制定,诸侯的兵车不超过一千辆人,都城的规模不超过百雉,大夫家的兵车不超过一百辆,用这种制定防范民众。即使如此,诸侯还是有叛乱的。”

孔子说:“礼是用来裁决嫌疑和不清楚的事情的,是用来防范民众的。因此贵贱有了等级,衣服有了分别,朝廷上下各有职位,民众也就会互相谦让。”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天子,家庭没有两个主人,至尊的地位没有两个,这是向民众显示君臣的区别。《春秋》不记载自称为王的楚越两国国君的丧事,《礼》规定国君不可自称为天,大夫不自称为君,就是怕民众迷惑。《诗》说:‘那只盍旦鸟夜里呼唤天亮,人们就讨厌它。’”

孔子说:“国君不和同姓人乘一辆车,和不同姓人乘一辆车时要穿不同的衣服,作出标志以免使人迷惑。用这种方式来防备民众,民众仍有同姓杀国君的。

孔子说:“君子推辞尊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财富而不推辞贫穷,这样作乱的事就会日益减少。君子与让俸禄超过人的才能,不如让人的才能超过所受的俸禄。”

孔子说:“一杯酒一盘肉,应反复推让再接受那差的一份,即便如此,仍有人冒犯长者。坐席之上,应反复推让然后坐在下位,即便如此,仍有人冒犯尊贵的人。朝廷上的职次,应反复推让然后接受较低的爵位,即使这样,仍有人冒犯君王。《诗经》说:‘民众行为不善良,相互都怨恨对方。为爵位不知谦让,最终使国家灭亡。’”

孔子说:“君子尊重他人而贬低自己,他人优先而自己居后,这样民众就学会了谦让。因此称呼别人的国君叫‘君’,称呼自己的国君叫‘寡君’。”

孔子说:“利益和荣誉,应先给死者后给生者,这样民众就不会背弃死者;要先给国外的人再给国内的人,这样民众就会感到国君可以托付。《诗经》说‘念及去世的先君,孝养未死的寡人。’虽然用这样的方式防范民众,还有人背弃死者,使有些活着的人有苦无处诉说。”

孔子说:“拥有国家的人,要尊重人而轻视爵禄,这样民众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要崇尚技能而轻视车服,这样民众就会乐于学习技能。所以君子说话少,干事多,而小人则事还没做,就先说大话。”

孔子说:“国君能够听取民众的意愿,民众就会把国君的政令当成天意。国君不听取民众的意愿,民众就会犯上。民众不把国君的政令当成天意,就会作乱。所以君子以信用和礼让来统治百姓,民众也会回报以厚礼。《诗经》说:‘先人有遗训,有事有请教樵夫。’”

孔子说:“有功劳要归功于他人,有过错要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不会争执。有功劳归功于他人,有过错要归咎于自己,抱怨就会一天天减少。《诗经》说:‘又占卜又算卦,上面没有不吉利的话。’”

孔子说:“有功劳要归功于他人,有过错要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在功劳面前就会谦让。《诗经》说:‘武王考察龟卜,计划建立镐京,龟卜表明这是吉兆,武王完成了这件大事。’”

孔子说:“有功劳把它归功于君主,有过错把它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就变得忠诚。《尚书·君陈》说:‘你有好主意好方法,进去告诉你的君主,但在外面实行时要谦称这个主意方法是我君主的功德。啊!贤良的君主真伟大啊!’”

孔子说:“有功劳归功于父母,有过错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孝顺。《尚书·大誓》说:‘我们打败了商纣,不是靠我们的武力,而是我父亲本来没有过错。如果商纣打败了我,并不是父亲有过错,而是我没有良好的德行。’”

孔子说:“君子应忘记父母的过错,而敬重父母的美德。《论语》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顺了。’殷高宗说:‘居丧三年不发表言论,一旦发表,天下欢迎。’”

孔子说:“和父母的亲族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所以君子为了和睦常聚会宗族。《诗经》说:‘兄弟友善,生活宽裕和气;兄弟不友善,互相伤害。’”

孔子说:“对父亲同辈的朋友,可以乘他的车子,不能穿他的衣服。君子就是这样推广孝道。

孔子说:“小人也同样供养他的父母,如果君子缺乏孝敬的精神,又和小人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子不能处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这是为了敬重父亲的尊严。《尚书》说:‘作君而无君主的威严,那就辱及祖先了。’”

孔子说:“父母在世,儿子不应该称老。只能谈对父母孝敬,不要议论父母对自己是否慈爱。在家中,面对父母要有说有笑,不可唉声叹气。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但民众仍自己缺少孝心而企图父母更多慈爱。

孔子说:“作为民众的君主,如能在朝廷上敬重老人,民众就盛行孝敬的风气。”

孔子说:“祭祀时要有尸,宗庙中立有神主,是向民众显示有尊敬的对象。修建宗庙,恭敬祭祀,是教导民众追念死者,保持孝心。用这种办法防范民众,还有人仍忘记父母。”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在宴会上就用祭器。君子不因物品缺少而废弃礼仪,也不因物品丰盛而掩盖礼仪。按照食礼,主人主要亲自馈送,客人就要行祭食之礼;主人不亲自馈送,客人就不要行祭食之礼。所以君子如果遇到无礼的对待,即使是华美食物也不要享用。《易》说:‘东邻杀牛祭祀,不如西邻杀猪祭祀,切实受到了神灵的保佑。’《诗经》说:‘已经喝醉了酒,又感受到恩德。’用这种办法来指示民众,民众仍然争夺利益而忘记礼义。”

孔子说:“七天散斋和三天致斋期间,把一个人作为尸来侍奉他,从他面前经过的人都要快步行走。这都是教导人们要恭敬。醴酒放在室内,醍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这都是向民众表明不要贪图享乐。尸喝三次,众宾喝一次,这是向民众表明上下尊卑的区别。借着祭祀的酒内,把宗族的人聚焦在一起,是为了教导民众和睦共处。因此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榜样,堂下的人以堂上的人为榜样。《诗经》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也很得体。’”

孔子说:“迎宾之礼,每进一步都要谦让。丧葬之礼,每进一步死者都离得更远。浴尸是在室内,饭尸是在窗下,小殓在户内,大殓在堂上主位,停柩在殡宫,祖奠在宗庙,埋葬在野外坟墓,表示越来越远离。殷人在墓穴吊丧,周人在家里吊丧,这都是教导民众不人背弃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生最后一件事,我赞同周人的作法。用这种作法规范人们,诸侯仍有死后不能如期安葬的情况。

孔子说:“送葬返回,儿子从西阶登堂,在宾位接受吊问,这是教导民众要继续保持对死者的孝心。丧期没有结束,不能称‘君’,这是向民众表明不急于争取君位。因此鲁国《春秋》记载晋国的丧事说:‘里克杀了他国君的儿子奚齐和他的国君。’用这种方法防范民众,仍有人杀害自己的父亲。”

孔子说:“要像对父亲孝顺一样侍奉国君,像对兄长孝悌一样侍奉上级,这是向民众表明不要怀有二心。所以国君的儿子在国君健在时有谋求官职,权在代替国君进行占卜时,才自称国君的副位。为父亲服丧三年,为国君也要服丧三年,这是向民众表明尊崇君主是无可置疑的。父母健在,儿子不也专有自己的身体,不敢私自保留财物,这是向民众显示上下尊卑的区别。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做客的礼,因为没有人敢作为天子的主人。因此国君到臣子家里,要从臣子家中主人才走的东阶不登堂,到堂上就位。这是向民众表明臣子不能专有自己的宫室。父母健在,儿子不能把车马等贵重财物送给别人,这是向民众表明儿子没有专有财产。即使用这些方法来防范民众,仍有人忘记父母背叛君王。”

孔子说:“相见时要先行礼,然后赠送币帛,这是希望民众先做事而后再求得利禄。若是先赠送财物而后行礼,那么民众就会贪图利益。所以君子对送礼物的人,如果不行见面之礼,对礼物看都不看。《易》说:‘不耕种就有收获,不开荒就有良田,这是不吉利的。’用这种方法防范民众,还有人仍然看重利禄而轻视德行。”

孔子说:“君子不占有全部利益,而是留一部分给民众。《诗经》说:‘那里有遗漏的禾捆,这里有未收的禾穗,都是留给寡妇的。’君子做了官就不再种田,种田就不再打鱼,吃饭时不能山珍海味齐全,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说:‘采来葑啊又采菲,不要把根一齐拔。美好的话某违背,和你但求同日死。’用这样的方法来防范民众,还有人仍忘记道义,不惜拼掉性命云争夺利益。”

孔子说:“礼是用来防范民众淫乱的,表明男女的分别,避免发生嫌疑,最终被民众奉为纲纪。男女之间没有媒人就不能交往,没有定婚的礼物就不能见面。就是怕男女之间没有分别。《诗经》说:‘怎样去砍柴呢?没有斧头不行。怎样去娶妻呢?没有媒人不行。’‘怎样才能种麻呢?先要整理田亩。怎样才能娶妻呢?先要告诉父母。’用这种办法防范民众,还有人仍然私奔。”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是强调宗族的区别。如果所买的妾不知道她的姓就要占卜决定是不是合适。用这种办法规范民众,可是鲁鲁昭公仍娶同姓的吴国女人为妻,所以鲁国《春秋》记载她的死,只记她的名,只说‘孟子卒’。”

孔子说:“礼规定,不是祭祀,男女不能在一起交杯敬酒。用这种办法防范民众,阳侯仍然杀掉了缪侯,占有了他的夫人,所以后来就废除了夫人参加大飨的礼节。”

孔子说:“对寡妇的儿子,如果见他没有特殊的才能,不就要和他交朋友,君子是为了避免嫌疑。所以朋友交往,如主人不在家,又没有重大变故,就不要进入朋友的家门。用这种办法防范民众,还有人仍把美色看得比德行重要。”

孔子说:“爱好美德要像爱美色一样。诸侯不能在本国挑选妻妾,君子把远离美色作为民众的纲纪。所以男女不能亲手传递东西。男人给女人驾车,要用左手向前,身体稍背女人。姑姑、姊妹及女儿出嫁,回娘家时男人不能和她们同席而坐。寡妇不在夜里哭泣。女人有病,男人去慰问不要问得什么病。用这种办法防范民众,还有人仍然淫乱放纵败坏伦常。

孔子说:“婚礼规定娶亲时新郎亲自去接新娘,见到岳父岳母后,他们把女儿亲手交给新郎,并告诫女儿要听众丈夫。用这种办法防范民众,还有女人不肯随丈夫回去。”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五经》要旨为历代君主以此为鉴,流传至今仍以为治国经要。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一步发扬春秋时倡导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名言,以此为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指针。

近年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提出重建东西方古老的丝绸之路的主张,是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继续。与此同时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成立了孔子学院,认同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展现了它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胸襟。

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文明互鉴中实现的。不同文明间的共通性与包容性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国际关系史上不乏与文明相关的冲突。有人问,相异的文化有可能构成一个共同体吗?不同文明源于各自国家不同的国情,历史与文化,常常具有不易更改性,但不代表历史长河中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的事实。所以说,孔子的道德观念,属于世界的。

左秋明:

鲁之太史,孔子尝曰:巧言令色足恭,左秋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先儒以为秋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父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又作国语,司马迁云:“左秋失明,厥有国语,是也,后人因其失明,秋为盲左。又按左氏,左秋明,相传为左史倚相之后,亦有以左丘为复姓者

左秋明的父亲名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左史,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五典: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2.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八索:古书名,八卦之说,谓之八索。九丘:古书名,《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皆聚此书也。左秋明的父亲倚相是楚国的左史,能精通上古时期的历史。左秋明子承父志,著《左传》起于鲁隐公止于鲁衰公。后经孔子删定,成为《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所记年代大致与鲁国官修史书相当,都是依照鲁国十二个君主的次序书述历史的。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衰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该书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周王朝和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以及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曹刿论战、齐桓公下拜受胙、介之推不言禄、晏子不死君难、吴许越成等34篇名著,被载入《古文观止》,成为今天大专院校教学的必读文选。

《国语》:左秋明眼睛失明而著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别国史。它记载了从西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至周定王586年期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贵族的一些言论,其中记晋语较详,记齐语、郑语、吴语和越语是侧重于几个人物和事迹。

《国语》故事流传到战国中期,经儒家之手,汇编并加工而成书。儒家的思想在《国语》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西周贵族蔡公,很不满意穆王穷兵黩武劳师远征的举动,因而向他进谏。他进谏的方法一是讲述周先王的传统经验,注意以德服人,而不轻易动兵,一旦动兵,就可达到“动则威”的效果;二是讲先王规定的法制,对荒远地区的民族只要求保持名义上的宗主关系就行了。但穆王不接受劝告,结果威信扫地。得到的只是“狼”、“鹿”八只而已。讽刺文笔,极为尖刻。

祭公对无辜受欺凌的犬戎表示同情,这种态度应予肯定。

公谏厉王止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主说:“百姓忍受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移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讲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得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矇青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辗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功,亲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由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生产出来;又像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住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末,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爱居等二十二篇名著被选载入《史记》和《古文观止》。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义以导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迁,乃能摄固,保其土房。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

上文左秋明言:昔少典氏娶有嬌氏女生黄帝,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出一脉的母系氏族时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它揭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炎帝姜水成,徐旭生外《水经注·渭水》条下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岐水在岐山的南面,当在今陕西岐山县城的东面,在宝鸡城南门外就临着渭水,过渭水南二里,叫作姜城堡,堡西有一条小水,从秦岭中流出,叫作清姜河,堡的东面,有一个很大的神农庙,庙前有一个泉,叫作九圣泉,相传为神农皇帝洗三的地方,这个姜城堡,《宝鸡县志》记载就是《水经注》据说的姜氏城。足以说明炎帝氏族发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

至于姬水,不知道是现在的哪一条水,历代没有定论。然而姬水即是江水,姬、江同一音序j。《山海经》条条经文均言,黄帝出生在岷山的江水。可是历代注家言《山海经》是神话不可信。20181128日,四川盐亭嫘祖故里草民石云龙破解了《山海经·中次七经》老子自言是他以隐意修著的《山海经》,否定了《山海经》是神话,巫书的错误说法,《山海经》是地地道道一部圣人的历史经书,揭开《山海经》之迷,是历史的转折点。

老子:《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景王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上文大意是:孔子闻听老子贤明,疾速到周王朝去拜会,学习礼是什么意思。老子说:你所问的人,他已经死了,骨头都朽坏了,但宝贵的言行,还长期存留在人们的心中。有学问的人,如果遇着贤明的君王,出行就可以乘坐马拉的车,如果遇着昏庸无道的君王,有学问的人出行只能在长满蓬蒿的道路上行走。我听说:物质优美,不须大造声势,知识渊博容貌像似愚蠢。去掉你的骄气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盛气凌人和塑造过多的淫威,对你没有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对弟子说:“鸟,我知道能在空中飞翔;鱼,我知道能在水里游泳;兽,我知道善走。走兽能用网捕捉,鱼可以用锦纶垂钓。鸟可以用箭射捕。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因为龙可以乘风云而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与龙一样可以乘风云而上天。

人们传说老子修道德经,其学术以隐意自己不图名利为本,长期担任周景王守藏室史官。周景王卒,诸王子争夺王位,国事衰败,仍隐退,至涵谷关,关令尹喜说,老子你将隐退了,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经五千言,而弛去。从此不知他的情况一。有人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又有说活了二百岁,因为他修道而能养身长寿。

自从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死后129年,即公元前350年,而《史记》言:周朝的太史儋,见秦献公说:公元前850年周厉王29年秦仲为大夫与周合,合500年而离。

70年间秦称霸于诸侯,有人说儋即老子,又有人说不是老子,究竟是与否,并不清楚,老子者,隐君子也。

世之学者说老子指责儒学鲁莽不足,儒者指责老子鲁莽不足,学术观点不同,不能融合,难道这样的说法对吗?老子是无为而顺其自然,清静自然安定。

庄子,出生于蒙地,姓庄名周,尝为漆国吏,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旨,本归于老子之学,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率皆寓言,楚威王听其贤,迎以为相,辞不就。

上文主要有以下七点。

其一,孔子专程驱车前往周王朝虔心向老子学祀,然而老子没有直言“礼”出于周公,仅言其人已死,但他的大礼任长期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其二,老子处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五霸争雄的历史时期,故言:难道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时则为蓬蒿。

其三,老子教导孔子要大智若愚,不要盛气凌人。

其四,孔子高度赞扬老子的德行,似蛟龙能行云飞天。

其五,孔子说,老子著道德经是自我隐意,或寓言,不为名声显赫为目的,后世称为隐君子。

其六,老子著道德经第二章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何谓无为?其意是:圣人能以德化民,无事于政刑,《论语》无为而治者,圣人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庄子之学,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学。庄子谓无为者,无所不窥也。然后世把无为误导为:道家消极的处世态度和哲学思想,不主动地有所作为,听任自然发展变化。故此有必要重新复原老子高深莫测奥妙无穷救亡图存的哲学思想。

其七,老子去周,留道德经五千言,遂隐姓埋名,唯独孔子著《诗》赞叹:“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方言:“鸠蜀谓拙鸟,不善营巢,占鹊巢居之。”今以为占据他人地位之喻。可叹世人少之其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景王18年,后太子圣而早卒。二十年,景王爱子朝,欲立之,会崩,王子丐之党与争立,国人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猛为悼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是为敬王。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子朝执政四年,晋侯率诸侯入敬王于周,迫子朝为臣。”相传子朝离开王城至楚地南阳。老子认为王位的继承人应是先皇认定的王子朝,其他的王子争位,诸侯雍立王子丐都属叛逆行为,老子自然站在了王子朝一边。后来王子朝被杀,老子被周敬王驱逐,故有孔子前文所言:“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究竟隐居何处,历代纷纭。然而孔子著《诗经》言:“鹊巢鸠占”。“鹊”字源于《山海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鹊山在楚地,是老子的宗祖国。老子被逐,《诗》云:“鹊巢鸠占”,据《辞源》载云:“蜀地方言,鸠,蜀为谓之拙鸟,不善营巢,占鹊巢居之。”今以为占据他人地位之喻。

老子在涵谷关为关尹喜著《道德经》后留言“千日后在青观见”。青羊观即今天成都市青羊宫。世人认为老子一生仅著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吗?历代是迷中之迷。直至20181128日笔者在考证春秋时三位圣贤的诞生地时,始揭开《山海经》的作者是老子隐意寓言修著。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两条经文15年字,老子自言是他修著的《山海经》。并言他是被周王朝驱逐以隐意修著的《山海经》,以及如何要著《山海经》。因此,笔者给盐亭县委政府有关领导呈报,研究中国上古历史的最新发现,标题是“特大号外”。《山海经·中山经》两条经文十五字断言是老子名李聃修著的《山海经》。

第一条经文:苦、休与、棋、五色文、鹑,八个字。其中苦、休与,三字老子自言是他修著的《山海经》。

第二条经文:苦膏、逐、丹、詈、黄棘,七个字。

《山海经》记载黄帝出生在四川岷山,嫘祖出生在四川盐亭,不是孤证。

为防剽窃,待新闻发布后再揭开详情。

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顾问

盐亭县嫘祖文化研究会顾问

《山海经》研究断言人石云龙

手机号:13398497249

20191128日,现年91岁。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有石焉,曰帝台之棋,色而文,状如鹑卵。……略

历代注家解:袁珂本,①苦山:无注。②休:无注。③与:西晋郭璞云:“与或作舆。”④帝台:神人名,棋谓博棋也。⑤五色文:无注。⑥鹑:无注。

当今草民石云龙注:

①苦:中次七经有19座山,苦山是第一座排头山,因为它是老子的故乡。

②休:不是退休或休闲,而是老子修著《山海经》。

③与:又通舆。实言老子修著舆地图书,即《山海经》。

④棋:帝王在石上博棋。

⑤五色文:文:这里指修绘地图,谓会集众彩,以成锦绣。《礼》五色成文而礼焉。文辞也,合集众字,也成篇章。《尚书序》是由文籍生焉。字也道之显者曰文。这里指老子任守藏室史所掌握的历史材料。把三皇、五帝、三代帝王的史迹合编成《山海经》成为五色经典文彩

⑥鹑:鹑居也,《庄子》贤人鹑居而殷食,而其居无定所,如鹑鸟也,喻老子被驱逐如鹑鸟一样居无定所。

上文八个字大意是:老子自言他修著《山海经》,曾任周王朝守藏室史时所持有三皇、五帝、三代帝王的历史资料,编辑成五色成文的《山海经》。他如鹑鸟一样居无定处。

第二条经文: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略

历代名家注:

《袁珂本》:①苦:无注。②膏:无注。③逐:西晋郭璞云:“即豚字”。毕沅云:“借遯字为之,逐又遯省文。”郝懿行云:“遯,当读为豚,小猪也。”④詈:郭璞云:好骂人。毕沅云:“即山都也”。袁珂案:毕沅是也,是蓋山都、山狰、山揉、枭阳之类,乃传说中的猩猩、狒狒之神话化也。《礼·曲礼》云:“猩猩能言。”《唐国史补》云:“猩猩好酒与履,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猩猩始见,必大骂曰。”云云,此同于山膏之“善詈”也。⑤黄棘:无注。

当今草民石云龙注:

①苦:苦山是老子的故乡,是老子的化身。老子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今河南省鹿邑县。

②膏:即山膏,喻意老子身强体壮。

③逐:谓驱逐,该条经文内涵看,这时周王朝正统皇位传人王子朝被杀害,老子已经被迫离开周王室,不再担任守藏室史之职。为周敬王所驱逐了。

④丹:老子虽然被驱逐,不再担任史官,然而他手中持有上古众多历史资料,急如丹火欲著成文章流传于后世。

⑤詈:此詈是老子修著《山海经》的最关键之词。当今众多典籍包括《新华词典》均称“詈”是骂,实为误导。正确按古辞意是,詈:直斥曰骂,旁敲侧击曰詈,老子著《山海经》非直斥。《尚书》曰:隐者怨汝,詈汝,埋怨,怨恨曰詈,如《史记·老子列传》云:“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老子没有正面解答礼出于周公。而是旁敲侧击的方式回答孔子的提问。像这样的语法老子著《山海经》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⑥黄棘:人名,卫国的大夫枣子成曾因避难更名棘。《诗》孔棘且殆。《左传》子都拨传棘以遯之,避难隐居也。黄棘是老子被周敬王驱逐后隐居时的化名。

这条经文大意是:又东二十里,叫苦山,是老子的故乡。老子喻名山膏,身体健壮,被周王朝驱逐,忧国忧民,一团熊熊烈火在胸中燃烧,欲申张正义,大义秉然。老子善隐意,喜寓言,忌直斥,更善旁敲侧击,避世更名修著《山海经》。

揭开修著《山海经》作者之谜,是研究中国上古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因为它可以推翻中国西周以上无史论的歪理邪说。《山海经》内涵深奥莫测。是独无仅有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诸多的历史事迹。如《五帝本纪》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坤先生难言之。”上世纪疑古思潮中,以顾颉刚1929年撰《中国上古史研究》云:埋怨司马迁著《史记》起于黄帝,黄帝以前略而不谈。这不是他不知道黄帝以前还有伏羲、神农一般有名的古王。凡是上古的事情,他都不勉强充做知道,有可疑的则直加以删芟。其实司马迁著《史记》关于《五帝本纪》的内容贫乏,中国有句谚语:“巧媳妇,难煮无米之炊。”从黄帝开始就建立了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上古时代主要记载,帝王的更替和传代系数,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如夏朝的史官见夏桀不务德而伤百姓,绪束史料奔殷,后来商的史官见商纣淫乱,绪携历代官修史料奔周。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景王时老子任宫廷守藏室史官,皇太子早亡,景王欲立爱子王子朝为太子,绪崩,诸王子争位,王子朝执政四年,诸侯叛逆,逼王子朝逃亡,老子认为王子朝应是正统皇位的继承人自然站在了王子朝一边。后来王子朝被杀害,老子被逐。西行至涵谷关,为关尹喜著《道德经》五千余言,共八十一章,临行时留言一千日后在青羊观见,即今成都市青羊宫,老子著《道德经》实质是申张仁义道德,同时,揭露周王朝道德败坏,害国害民,民众为之痛心疾首的有力叙述。现将《道德经》第五章、第十三章原文、译文摘录于下,揭开老子当时的心态。

原  文

译  文

天地不仁,

历代名家译:天地不讲仁慈,

当今草民石云龙译:君王不讲仁义,

以万物为刍狗;

名家译:它毫不怜悯地把万物当作祭坛上用刍草扎束的狗;

石  译:把反民众视为驴犬;

圣人不仁,

名家译:圣人不讲仁慈,

石  译:舜不善待九族,

以百姓为刍狗。

名家译:他把百姓当作祭坛上刍草扎束的狗。

石  译:他把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驱逐到边远山区,成为荒裔。

天地之间,

名家译:天与地的中间,

石  译:春秋时间,中原地区,

其犹橐龠乎?

名家译:大概就像鼓风吹火的风箱吧?

石  译:好像似一场邪魔歌舞晚会吧?

虚而不屈,

名家译:它内部是空虚的,频繁地鼓风,产生更多的气流。

石  译:胸怀宽广而很屈强,

动而愈出。

名家译:人话说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

石  译:冲动会生疾病。

多言数穷,

名家译: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

石  译:言多会遭祸殃,

不如守中。

名家译:把话留在心里。

石  译:把谏言压在舌根底下。

以上铭言,老子被周王朝驱逐后,隐意、寓言是最佳明智的选择。

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  文

译  文(石云龙译)

宠辱若惊,

在守藏室的岗位上获得尊宠,遭逐受到凌辱,都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

贵大患若身。

看重祸患就像看重自己的身体,留得青山在,那怕没柴烧。

何谓宠辱?辱为下,

为什么说受宠与被辱都要大吃一惊呢?受宠是扬眉吐气,被辱似乎是低三下四。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不论得到尊宠,还是失去尊宠,遭到凌辱,还是摆脱凌辱,

是谓宠辱若惊。

都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这就叫做受宠与受辱都大吃一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为什么说看重祸患,必须看重自己的身体呢?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我之所以遭到驱逐而避居,同因为我要保护我的身体。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若是没有健康的身体,我还怕有什么祸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

所以要看重自己的身体,献身社会,为天下民众鞠躬尽瘁,

则可寄于天下。

就可以做到离故土而寓居于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爱惜自己的身体,延年长寿,隐居于天下之间,

乃可以托于天下。

就可以避世易名,把埋藏在胸中的上古史事,修著成《山海经》留传于天下。

道德经二十章

原  文

译  文(石云龙译)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老子被驱逐,对当时社会发自内心的怨恨。顺从与违拗,相差有多远呢?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善良与邪恶,相差又有多远呢?

人之所畏,不可畏畏

对于人人都畏惧的事物,不可不心存畏惧。

荒兮其未央哉!

茫茫人生路,没有尽头,人生已过半,所未央求吧!

众人熙熙,

众人寻欢作乐,

如享太牢,

就像去赴丰盛的酒筵,或像牲畜一样关进牢房,

如春登台。

像春天登上高台去游览观光。

我独泊兮其未兆,

只有我害怕无辜受害,还未萌发情欲则有兆头,

若婴儿之未孩,

就像婴儿还没有发出笑声,

乘乘兮若无所归。

就像睡在摇篮里一样摆来摆去,不知要到哪里安家落户。

众人皆有余,

众人都有余财剩米,

而我独若遗。

惟独我李聃被人遗弃,时常匮乏缺财。

我愚人之心也哉!

我是大志而愚呀!

沌沌兮!

单纯质朴,混沌不清。

俗人昭昭,

俗人都明明白白,

我独若昏;

惟独我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

俗人都清清楚楚,

我独闷闷。

惟独我心烦发慌。

忽兮若晦,

忽然看见前程像那茫无涯际的大海,

漂兮若无所止。

逐浪漂流,永不停息。

众人皆有以,

众人都有自己的营生,

而我独顽似鄙。

唯独我被驱逐后冥顽不灵,像个乡巴佬被人鄙视。

我独异于人,

我偏要跟众人不一样

而贵食母。

像个刚出生只会吃奶的婴儿,而今迈步从头越,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虔心隐意修著《山海经》,黄帝诞生在岷山,嫘祖出生在盐亭,世界丝绸之源在盐亭,复原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史,人类文明在昆仑。

 

相传老子65岁被周王朝驱逐,,从涵谷关西去古蜀,这时古蜀国正直开明盛世之时,老子在青城山虔心修著《山海经》,高度赞扬古蜀国为天下之中心的繁荣景况。现略举几例如下:

(一)《山海经·海内经》言: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高稻、膏黍、膏稷,百榖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兽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上文袁珂注本较详。閒:地之中。都广:今成都市金沙遗址一带。后稷:帝喾子孙,尧臣,周的始祖,继神农之后,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始祖,死后葬在四川成都平原。老子从战火飞纷、民不聊生的中原地区,来到四季如春、百谷自生、人民安居乐业、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的天府之国。老子仍以著道德经四言韵句,歌颂古蜀国的风情佳语流传于后世。

古蜀文明本黄帝和元妃嫘祖所开创,后来北上统一中原,以师兵为营生,迁徙往来无常处,其疆土西至葱岭,东至于海,南至于南洋群岛。皆是黄帝元妃嫘祖子孙的属地。春秋时孔子修著《尚书·禹贡》记载,划中国为九州,黄帝和嫘祖的故乡,称为“华阳黑水为梁州”,辖蜀、巴、南中和汉中等地。夏后禹自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历400余年至夏桀被商汤所灭后,从此把梁州并入雍州,而实际是把梁州排斥在九州之外视为边裔的荒外民族。什么是“边裔”,请见“尧选女婿,舜驱四凶”,把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成为西戎、南蛮、东夷、北狄排斥在国门之外,成为了荒外民族。正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段渝撰 “黄帝、嫘祖与巴蜀关系的真伪”指出:嫘祖是“黄帝正妃”,历代载籍略无异词;“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历代载籍亦无歧义。历代载籍所提供的有关内证如此一致,没有理由加以怀疑,但遗憾的是,论者当中对此史实持怀疑态度者仍不乏其人,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疑古过甚,怀疑一切;一是认为蜀巴古为西戎南夷之域,不当上承黄帝和嫘祖的余绪,成为颛顼的母家,这显然是“内诸侯而外夷狄”,那样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陈腐观念在作怪,其实质是不承认中华文明起源于一元论,可见,要纠缪释疑,必须正本清源,对这个问题再作论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其实黄帝和嫘祖诞生在古蜀,《山海经》条条经文早有定论,遗憾的是,历代名家不知《山海经》的作者竟是春秋时期三大圣贤之一的老子所修著,直至20181128日,四川省嫘祖故里的一位草民石云龙从《山海经·中次七经》两条经文老子自言是他隐意修著的《山海经》,从此揭开了著《山海经》之谜。20181128日,这个日期应是揭开研究中国上古历史的转折起点线,重新认识中国上古史。

(二)关于黄帝诞生地轩辕之丘究竟在何处?

老子隐意修著《山海经》,诸多经文有记载,如下文:(1)《西次三经》轩辕之丘,无草木;(2)《大荒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3)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4)《海内经》记载:有朝云之国,黄帝妻雷祖;(5)有都广之野;(6)《西次三经》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多蠃母,是言嫘祖诞生在盐亭;(7)《西次三经》仍然谈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8)老子隐意修著《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9)老子隐意修著《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儿之山;(10)《中次九经》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11)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江;(12)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13)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又东四百里,曰蛇山;(14)又东五百里,曰鬲山;又东北三百里,曰隅阳之山;(15)又东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岐伯的出生地);(16)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今三星堆太阳岛);(17)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这里黄帝称有熊国君的来历)等山。

还有《南山经》是老子的宗祖国楚地,还有《中次三经》曰青要之山,是春秋之时即老子时代周王朝的都城,在今洛阳附近。都是老子隐意修著《山海经》的重要记载。

()《庄子杂篇》笔下的庚桑楚(译文)

老聃的弟子中有个叫庚桑楚的,独得老聃真传,居住在北边的畏垒山,奴仆中着力炫耀才智的他就让他们纷纷离去,侍婢中着力标榜仁义的,他就让他们远离自己;只有敦厚朴实的人跟他住在一起,只有任性自得的人作为他的役使。居住三年,畏垒山一带大丰收。畏垒山一带的人民相互传言:庚桑楚刚来畏垒山,我们都微微吃惊感到诧异。如今我们一天天地计算收入虽然还嫌不足,但一年总的计算收益也还富足有余。庚桑楚恐怕就是圣人了吧!大家何不共同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他,像对待国君一样地敬重他?
  庚桑楚听到了大家的谈论,坐朝南方心里很不愉快。弟子们感到奇怪。庚桑楚说:你们对我有什么感到奇怪呢?春天阳气蒸腾勃发百草生长,正当秋天时节庄稼成熟果实累累。春天与秋天,难道无所遵循就能够这样吗?这是自然规律的运行与变化。我听说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像没有生命的人一样虚淡宁静地生活在斗室小屋内,而百姓纵任不羁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如今畏垒山一带的庶民百姓私下里谈论想把我列入贤人的行列而加以供奉,我难道乐意成为众人所注目的人吗?我正因为遵从老聃的教诲而对此大不愉快。弟子说:不是这样的。小水沟里,大鱼没有办法回转它的身体,可是小小的泥鳅却能转身自如;矮小的山丘,大的野兽没有办法隐匿它的躯体,可是妖狐却正好得以栖身。况且尊重贤才授权能人,以善为先给人利禄,从尧舜时代起就是这样,何况畏垒山一带的百姓呢!先生你还是顺从大家的心意吧!庚桑楚说:小子你过来!口能含车的巨兽,孤零零地离开山野,那就不能免于罗网的灾祸;口能吞舟的大鱼,一旦被水波荡出水流,小小的蚂蚁也会使它困苦不堪。所以鸟兽不厌山高,鱼鳖不厌水深。保全身形本性的人,隐匿自己的身形,不厌深幽高远罢了。至于尧与舜两个人,又哪里值得加以称赞和褒扬呢!尧与舜那样分辨世上的善恶贤愚,就像是在胡乱地毁坏好端端的垣墙而去种上没有什么用处的蓬蒿。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煮,计较于区区小事又怎么能够有益于世啊!举荐贤才人民就会相互出现伤害,任用智能百姓就会相互出现伪诈。这数种作法,不足以给人民带来好处。人们对于追求私利向来十分迫切,为了私利有的儿子杀了父亲,有的臣子杀了国君,大白天抢人,光天化日之下在别人墙上打洞。我告诉你,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是产生于尧舜的时代,而它的流毒和遗害又一定会留存于千年之后。千年之后,还将会出现人与人相食的情况哩!” 

上文是说:庚桑楚世独得老子真传的弟子,老子的政治主张颇为奇特。他反对重用提拨优秀人才,反对珍爱看中稀世之宝,是为了防止民众争名逐利,防止民众沦为盗贼。“不可见欲”,成了许多人医治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灵丹妙药,也成为了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竞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老子主张牺牲社会进步,以保持社会安定,显然与人类本性有悖,然而老子的告诫可以使人变得淳朴一些,不争名夺利。老子主张“无为”,是言:为领导者,能以德化民,无事政刑,则无所不治。老子所著《道德经》五千言,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行为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驾驭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适用于一切时代的道德是没有的,所以说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是他在被驱逐之后,正如孔子所言:是在“鹊巢鸠占”的感受下的经典著作,是实实在在客观意识的产物。遗憾后世误导为道德经是“道家消极的处世态度和哲学思想,意思是不主动地有所作为,听任自然发展变化的消极行为。”

庚桑楚既是独得老子真传的弟子,他遵循老子的遗教,居住在北边的畏垒山,如果奴仆中着力炫耀才智的人,他就让他们纷纷离去,因为这些人大力宣扬自己的才智,是滋生私欲的瘟床。侍婢中有人着力标榜仁义的人,他就让他们远离自己。因为这些人着力自我标榜仁义,实际是伪装的假仁假义。因为仁义是在人们的行为中虔心埋头苦干的结晶,如像庚桑楚在畏垒山埋头苦干三年得到人们普遍赞誉,而不是自我夸夸奇谈,自欺欺人的产物。只有敦厚朴实的人跟他住在一起,因为敦厚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有任性自得的人作为他的役使。只有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任何约束和干扰,才是真正的圣人。

庚桑楚严厉批评历代号称尧天舜日的另一面,所谓尧禅让,实际是在选女婿,舜流放四凶,实际是在镇压持不同政见的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故《尚书·尧典·皋陶谟》批评舜“没有善待九族”。本文《庄子·杂篇·庚桑楚》直言不讳地批评尧舜说:尧与舜这两个人,又哪里值得加以称赞和褒扬呢?尧与舜那样分辨世上的善恶贤愚,就像是在胡乱地毁坏好端端的垣墙而去种上没有什么用处的蓬蒿。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煮,计较于区区小事又怎么能够有益于世啊!举荐贤才人民就会相互出现伤害,任用智能百姓就会相互出现伪诈。这数种作法,不足以给人民带来好处。人们对于追求私利向来十分迫切,为了私利有的儿子杀了父亲,有的臣子杀了国君,大白天抢人,光天化日之下在别人墙上打洞。我告诉你,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是产生于尧舜的时代,而它的流毒和遗害又一定会留存于千年之后。千年之后,还将会出现人与人相食的情况哩!

时隔二千余年后的今天,庚桑楚之言,说得多么准确呀!例如:19986月首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在嫘祖故里盐亭召开。《研讨会论文选》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段渝撰文:黄帝、嫘祖与巴蜀关系的真伪言: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历代载籍无歧义,没有理由怀疑,但遗憾的是,论者当中对此史实持怀疑态度仍不乏其人,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疑古过甚,怀疑一切;一是认为巴蜀古为西戎,南夷,不当上承黄帝余绪,成为帝颛顼的母亲,显然这是“内诸夏而外夷狄”,那样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陈腐观念在作怪,其实质是文明起源一元论的错误说法,可见要     纠谬释疑,正本清源,还必须对这个问题再作论析,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揭示黄帝、嫘祖与巴蜀关系的史实……略(这段全文约五千字)可是遗憾的是后未被《嫘祖故里》转载时,把这段正确的论析全部删掉了,自古有中原黄河下流北派与西南长江流域南派之别,因为他们认为应是“北祭黄帝,南祭嫘祖”虽然违背了历史事实,但可以达到“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和谐相处的目的。这些人不知道国家成立考古学院和历史研究院的重大意义。他们善于出风头,抢镜头,更为突出所谓:天生瑜而何生亮。为何又在南阳降孔明,嫉贤嫉能他们是能手。擅长剽窃为己任,历史本是古人的足印,有印才有史,今人任意篡改古贤史,把历史演变成文艺学。传说是历史,自古有定论,春秋三圣史籍为界线,必须坚守这道门槛石,三圣史籍无记载,越过这道门槛是伪史,因为今人怎知三圣之前事,禁止演变成为夸张的文艺学,否则成为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消弱中华传统文明史。名和利是他们的命根子。二千多年前的庚桑楚对于这类人物为何要远而距之呢?请深思。

老子著“道德经”核心是“无为之治”,君王能以德化民,无事于政刑。后世把“无为”误导为听任自然发展的消极行为。为什么会误导呢?该因世人不知道老子是被驱逐离开周王朝的,更不知道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老子为什么被驱逐,世人没有深刻研究。《史记》引老子之言:“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后世不知其中意,更不知道老子著道德经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即使知情,也不敢明言为老子伸张正义,正如《道德经》第五章所言:“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意是说:有知识的君子,胸怀宽广而很屈张,话说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冲动会生疾病,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因为言多会遭祸殃。不如把话留在心里,把谏言压在舌根底下。这是老子修著《山海经》为何多用隐意,寓言的思想根源。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然。

上文说明:当时的关令伊喜知道老子已被周王朝驱逐,故强制老子把心里话著成书籍流传于后世。因此老子以隐意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

孔子以隐意把老子的遭遇作《诗经》言:“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今以为占据他人地位之喻。老子被驱逐,孔子寓言“鹊巢鸠占”为老子鸣冤,伸张正义。

虞舜不善待九族,把黄帝之妃嫘祖的子孙,因持不同政见,把他们驱逐到边远山区,成为荒服边民,后世称为“犬戎”。春秋左秋明著《国语·周语》记载:《祭公谏征犬戎》该文为《史记·周本纪》全文转载,其文曰: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上文关键词是: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西汉末年扬雄著《蜀王本纪》译文说:在周代,蜀国局限于和秦国、巴国交往,虽然供奉王职,却不能与春秋诸国盟会,文字、制度也与其他国家不同。周朝礼崩乐坏的时候,蜀国先称王。此时即是上文春秋时,左秋明著《国语·周语》祭公谏征犬戎,周穆王不听,遂征之,只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从此荒服者不至。

司马迁著《史记·夏本纪》记载:陶虞不善待九族,以寓言隐意编养神龙的故事,其文曰:孔甲之时,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养,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累养龙,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刘累遂逃。

《史记·周本纪》继续编养神龙故事,其文云:昔自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本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 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而漦在,椟而去之。 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去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 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女子出于褒,是为。当幽王三年, 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以辟西戎,从此始称东周。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下,幽王之子平王立,为避戎乱迁都洛阳,始称东周。

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宠褒姒,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即周平王)。申后父申候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贿赂而去。上文的关键词是:周幽王之死是太子周平王的岳父申候贿赂犬戎杀死周幽王于骊山下,其含义请读者深思。为什么犬戎要杀死周幽王,而国人不怨犬戎,反怨周王朝呢?皆因犬戎是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被舜驱四凶,成为边裔。

《左传》是左秋明著,起于鲁隐公止于鲁哀公。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0年,时年左秋明76岁。春秋左传,本鲁史记之名,为孔子所删定,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14年凡十二公242年,乃编年之史,传春秋者,有左氏传,公羊传,传。经与传合,其文互异,所传事实,亦微有不同,故后人依传说经,经不离传而立。

时隔二百余年至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于楚,苦县即今天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大孔子20岁,大左秋明15岁,大西方佛教开祖释迦牟尼14岁。在此二百年间,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王朝不能治,五霸争雄于世,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互争夺霸主。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景王18年,后太子圣而早卒。20年景王爱子朝,欲立为天子,会崩,子丐之党与争,国人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猛为悼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子朝自立,执政四年,晋率诸侯入子丐于周,为敬王,逼王子朝逃离周王庭,后被杀身亡,老子历任周王室,守藏室史官,亦被驱逐,老子认为王位的继承人王子朝才应是正统王位的继承人,其他王子争位,纯属叛逆行为,故被周王朝驱逐,因此避世隐居虔心隐意修著《山海经》。流传于后世。

《山海经》与《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几千年之迷

2018年终于曙光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西汉刘歆上汉宣帝书云:臣刘歆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十八篇,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蔓衍中国,民人失居,巢于树木,帝尧使禹继父志治水,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四岳佐之,以周四方,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著《山海经》。(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云:《山海经》古本三十二篇,刘歆校定为十八篇。说明《山海经》古本为三十二篇已成定论。至于《山海经》的作者战国末年《列子》云:《山海经》的作者:太禹行之,伯益见之,夷坚记之。其意是说《山海经》的作者是夷坚所作,夷坚是谁?历代注家猜测了几千年没有定论。直至20181128日,笔者石云龙撰编《蜀王本纪》再辑,写至十六集将结尾时为考查“如火如荼”荼字的涵意,得知荼:苦菜也。经查“苦”字有“苦县”是老子的故乡。联想到《山海经·中次七经》有“苦山”的记载,此时此刻已是晚11点了,经查《中次七经》第一条经文即言:《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苦山之首”四字明眼人则知与老子有密切关系,为什么说明眼人呢?因笔者石云龙2009年编著《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由盐亭县文化旅游局,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全国发行。为了佐证黄帝和嫘祖诞生地都在古蜀,远近适宜成姻亲,在画附页撰写了,再论《山海经》佐证轩辕之丘在岷山,西陵氏之女嫘祖诞生在北川盐亭县等九篇论文,特别绘制了《五藏山经》的示意图,即《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其中《南山经》三座山系,辖39山;《西山经》四座山系,辖78山;《北山经》三座山系,辖88山;《东山经》四座山系,辖46山;《中山经》十二座山系,辖198山;《五藏山经》共计26座山系,辖全国449山。在这本《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绘制了《五藏山经》方位示意五幅图案。对于全国26座排头山系和所辖449座大山的方位所在,应该说笔者石云龙是基本了解的。所以说明眼人一见“《中次七经》苦山之首”的排头山是苦山,是老子的故乡,“苦山”无疑是老子的化名。经文接着言:“曰休与之山”。历代名家注:“休与之山” 在今河南省灵宝县。此说是误导。“休与之山”不是上古时期的山名,“休”不是休息的意思,是“修著书籍”,“与”不是給与之意,“与”同舆,地图也。大意是说:老子自言是他修著舆地图,即《山海经》。

《中次七经》第二条经文,老子自言他为什么要著《山海经》而且是隐意著《山海经》,其文曰: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如丹火,善詈。

历代名家注:

①逐:通“豚”猪也。②詈:骂。

今石云龙注:

①苦山:是老子的故乡,亦是老子的化名。

②有兽名曰山膏:膏:尤言人体的脂肪,喻言老子的身体很强壮。

③逐:尤言老子被周王朝驱逐。孔子《诗》云:“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方言:“鸠”,“蜀谓拙鸟,不善营超,占鹊巢居之”,今以为占据他人地位之喻。

④赤如丹火:喻言老子一片忧国忧民之心情,似如熊熊的火焰在胸中燃烧。

⑤善詈:善于直斥谓之骂,善于旁敲侧击谓之詈。故老子著《山海经》或《道德经》都善于用隐意,寓言,旁敲侧击叙述事物,正如《道德经》第五章言:“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意是说:山虽高,遮不住太阳,冲动会生疾病。言多会遭祸殃,把谏言压在舌根底下。这是老子最佳明智的选项。善詈,是老子被驱逐后著《山海经》的关键用词。这段经文“逐”、“詈”是老子为什么要著《山海经》如何著《山海经》的最佳答案。

《山海经》诸多条经文记载黄帝诞生在古蜀岷山,后迁成都平原,与川北盐亭古西陵氏嫘祖联姻。尤因《山海经》文辞深奥,又加之是隐意,寓言使后世难于弄懂其真意,特别上世纪在一百年的疑古思潮中,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说文明史被淡化模糊了,东周以上无历史论,蜀地开国《蜀王本纪》记载本是黄帝的先祖少典氏,后黄帝承其大业,有人误导是黄帝之孙蚕丛。直至1993年史学大师《炎黄汇典总主编》李学勤教授撰文《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才拨乱反正,纠误解疑。遗憾,阅读研究该论文的史学者太少了,至今还在朦脓之中。如20174月笔者石云龙与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杨万忠副会长一行四人前往新津县文广局研究宝墩古城遗址,介绍20096月在汶川县,阿坝州文管所联合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在汶川县威州镇发现和确认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即布瓦遗址,该遗址距今约4800年前,与成都新津县宝墩遗址为同一文化体系,是三星堆文化的前身,黄帝于岷山上游迁徙至成都平原的传说,于此找到了一定历史依据。说明“黄帝的故乡在汶川,早期的成都人先祖的故乡就在汶川”。

并介绍《炎黄汇典》记载:位于长江上游成都川西平原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古城遗址距今4600年,应是黄帝在四川初次建都王城。

国务院公布新津县岷江边宝墩古城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墩古城址位于新津县城西北5公里的龙马乡,宝墩村在古城的台地中心,有两块大石碑,三米高的石碑上,光辉耀目六个大字:“宝墩古城遗址”碑前立了一块大石碑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平原史前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0一年元月二十五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立。

上述古蜀国史前文化遗址有关领导听了,感到情况白生,表情冷淡,没有进一步研究开伐古蜀文明的意愿。使拜访宝墩古城遗址无果而终。

同年6月笔者石云龙九旬老翁,身负10公斤重的有关历史资料,前往黄帝诞生地汶川县,拜会文广新余局长,余局长因公事无 接待,安排其他二位同志负责接待座谈。笔者详细介绍了有关黄帝诞生在岷山有关全部情况,接待的同志持怀疑态度地说:“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属民间社团,所著书籍不是国家正规刊物,成都晚报虽有专题报导,但他的职能不能与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相匹,相传大禹出生在汶川,有禹庙,但大禹属于羌族,不是黄帝的子孙”。这些说法纯属疑古思潮时期的论调,怀疑一切。幸好笔者在返回途中,接待的同志来电称:“文广新余局长感谢你的来访,并说:现在有人说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如何办呢”?请转告余局长,黄帝故里在新郑,是西晋,皇甫谧一句天话,总有一天会澄清。”为什么说是一句天话呢?皇甫谧说:“黄帝都涿鹿,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此14字是天话。关于“有熊之辞”,始见老子所修著《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 闭。是穴,冬启乃必有兵

请注意:《中次九经》首言:岷山之首曰女儿之山,所辖十六座大山。岷山是黄帝的诞生地。此“熊山”与黄帝有着密切关系,直至今天“熊猫”成了世界和平的象征,也是黄帝故乡的象征。至于有熊国之辞,始见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大意是说:五帝至三代国家和君王的名字都没有分开,如轩辕之丘在岷山是黄帝的出生地,然而五帝三代之时,把轩辕之丘亦称为黄帝的名号,如晋郭璞注云:因黄帝居此丘,亦以为名,亦以为号。西汉时期司马迁著《史记》才把国家的名称与君王的名字分开,以章明德。怎么说黄帝之时就称有熊国呢?

黄帝的故乡按老子修著《山海经》本在岷山,曰轩辕之丘。至于黄帝建立都城有两说。一是成都平原宝墩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是黄帝首建的都城,后来和嫘祖北上,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杀蚩尤,而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在涿鹿建第二次都城,涿鹿在今天北京市西涿鹿县。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都城都在北京附近的涿鹿。至夏禹才迁至安邑,今山西省解县,现改名运城县。这是铁劵天书的记载,所以说黄帝有熊,有熊在新郑纯属“天方夜谈”无稽之说而也,可笑今天有人还大叫“北祭黄帝,南拜嫘祖,新郑祭黄帝,盐亭拜嫘祖”,把历史作交易,且不悲乎!

2017年九旬翁,要想理顺古蜀文明史,必须再辑《蜀王本纪》秉笔追求,但是自古有句谚语哪怕文章高北斗,只怕珠笔不点头,著书立说者,如汗牛充栋,能做到事半功倍吗?正愁知音难觅之际,天有不绝人之欲,自古人称西戎南蛮的长江流域,喜信传来,江苏省当今中医专家长期研究《黄帝内经》的高也陶大师,2018年出版了“秦太医署编篡《黄帝内经》发行面世”。

世传《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之书。该因2016年笔者石云龙撰写“《山海经》锁定岐伯在盐亭”刊登在《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和网上,被热心研究《黄帝内经》的高也陶医学大师获悉。岐伯故里既然在嫘祖故里的盐亭县,高也陶教授于本月即2019617日专车来盐亭嫘祖陵祭拜嫘祖和岐伯,同时赠送给笔者石云龙《秦太署编篡黄帝内经》大作一册。石云龙如获至宝,读后感慨万千。

《黄帝内经》与《山海经》一样,是什么时候最后成书,历代注家仍是个迷,据《炎黄典﹒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黄帝内经﹒素问》24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18卷。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普谧《甲乙经序》称《针经》9卷,《素问》9卷,其实皆为《黄帝内经》之文,与《汉书》18篇之数合。清人考证,此书为伪。《四库全书》提要称:“盖其书虽伪,而其言则缀合古经,具有本源”,而先王遗训,多赖其搜辑以有传,不可废也。

《炎黄汇典﹒黄帝内经﹒灵柩经》记载:12卷。唐,王冰称:“《灵柩》即《汉志》《黄帝内经》18卷之九”。宋,史菘曰:“黄帝著成《黄帝内经》18卷,其中《灵柩》有9卷,《素问》有9卷”。可见《黄帝内经》包括《灵柩》和《素问》在汉氏实为一书。

至于《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应该感谢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明确记载,若深思其意,则会悟出正确答案,江苏高也陶已领人之先了,现把列传节录于下:

郑人也,姓秦氏,名。少时为人舍客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与扁鹊:饮是以上池之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扁鹊过齐,齐恒候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齐国都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馀,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 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意家居,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

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 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 具悉而对。”

臣意对曰:

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馀,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今庆已死十年所,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司马迁说得很清楚,涉及秦越人,秦太医和仓公。

秦越人,公元前407年——前310年,渤海郡,今河北省任邱市郑州镇人。因医术高明,人们又称他是善言的扁鹊。秦越人年轻时,当过客店的领班,一位名叫长桑君的客人,经常到客店里来。秦越人感到长桑君气度不凡,对他很恭敬,长桑君出入客店十多年,也深知扁鹊是个有前途的青年。一天,长桑君叫扁鹊到没有人的地方坐下,小声地对他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承诺。于是,长桑君将它的所有方书都传授扁鹊,并拿出一包药,让扁鹊用露水调和服用,30日后扁鹊即可看见墙壁另一边的人,看人体内部器官,更是一清二楚。

秦太医署,为什么要杀害扁鹊,司马迁说得很清楚,扁鹊医术名闻天下,路过越国的邯郸,闻贵妇人生疾,即为带下医治,路过韩国的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有疾的人,为之医治,来到秦国的咸阳,闻听秦国人爱小儿,即为小儿治痰,随俗为变。这时秦国的太医令名叫李醯的人,自知他的医术不如扁鹊,扁鹊的医术,如果被秦王知道了,会威胁到他的声誉和饭碗。秦太医李醯,便使人杀害了扁鹊。但至今天下言脉者,由出自于扁鹊。这是司马迁明确记载了,扁鹊被杀的原因。

《黄帝内经》最后成书者,司马迁言出自仓公。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最后成书于仓公,仓公是何许人也?仓公其人不仅司马迁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记载,而且《史记·孝文本纪》亦有记载:其文曰:文帝十三年夏五月,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处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汉文帝文帝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曰: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

以上说明淳于意时逢有道明君,创造太平盛世,君子倍出,为淳于意,最后成书《黄帝内经》是重要的精神食粮,此其一也。

其二:《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既得意,烧天下》、《,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悲夫!

上文是说:秦始皇的愚民政策,既焚书又坑儒,烧尽天下儒学之书,汉兴,渴望恢复,儒学之风如火如荼,汉文帝得知罪犯淳于意擅长医学,不仅免了罪刑,还召进宫廷亲自讯问医理。汉文帝问淳于意个人情况?医术的来历?以及诊疗情况?效验如何?有书无书?书从何来?汉文帝共计提了三十三问,淳于意均一一作了回答,与《黄帝内经·素问·灵柩》基本相符,这是《黄帝内经》成书于淳于意之二。

其三:司马迁论述,扁鹊与淳于意得高人授医术的情景,公元前407年至310年,因周威烈王至周郝王时,于扁鹊云:长桑君知扁鹊是非常人,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时隔二百余年,司马迁于淳于意云: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师元里。庆年七十馀,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道遗传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之所敢望也。臣意即再拜谒,受其脉书术、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今庆已死十年所,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上文说明:秦越人与淳于意受高人医术的内涵基本相同,所不同者,长桑君自言:我有“禁方”。没有提及《黄帝内经》,可是公秉阳庆却自言: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还特别指出“尽去而方书,非是也。他是得到《黄帝内经》和扁鹊脉书的真传。两人均言得到“禁方”与“禁方书”,何谓“禁方”乃秘密之书也。说明《黄帝内经》自古就是一部秘传之书。几千年来都是一代一代秘密相传。像今天的“知识产权”一样独家所有,不得让其他人侵犯。说明《黄帝内经》的知识产权是始于黄帝时期。这是《黄帝内经》成书于淳于意之三。

其四:司马迁撰扁鹊与仓公列传主次分明。司马迁撰扁鹊仓公全文长达7695字,远超《五帝本纪》用字4508字,《扁鹊·仓公列传》涉及秦越人、秦太医与淳于意三位主人公。司马迁于秦太医仅用19个字,秦越人以仅用1765字,然而淳于意用字长达5911字。汉文帝问淳于意,临床治疾的25疾案其内容体例,与《黄帝内经·素问·灵柩》好像似活鲜鲜的翻版。说明《黄帝内经》成书淳于意之四。

其五:司马迁的生年是公元前145年,卒年是公元前87年。他的祖先世代为太史公,其父司马谈是汉初著名的太史公,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公,距汉文帝召见淳于意公元前167年仅隔54年。说明司马迁是亲眼见过汉文帝和淳于意的医理问答,应该说是实录。这是《黄帝内经》最后成书于淳于意之五。

其六:马王堆汉墓2号坑为何没有医术《黄帝内经》之辞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下葬于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三号墓墓主是二号墓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这时正值汉文帝召淳于意问医学期间。一号墓利苍妻下葬年代还要略晚于三号墓。现在要说的是:二号墓为什么没有发现《黄帝内经》一类的医学书籍,特别是没有《黄帝内经》之辞的名称。但在三号墓却有多种医学书籍。据高也陶大作介绍:“马王堆出土医术的三号墓主人”,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11篇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略。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共计610支。这些帛书与简牍就连《汉书·艺文志》也未能所著录。根据出土的文物及史载,三号墓的主人是第二号坑的儿子,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说明死于壮年。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兵器38件。

二号墓的主人是第一代轪侯利苍,其墓中没有文献出土,说明是一位不读书人也。这与三号墓出土的文献对比,显出明显反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三号墓主人的生活年代,基本与仓公淳于意相同。

上文说明三号墓的主人生活年代正是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召见淳于意问答医学的节骨时期,是《黄帝内经》最后将要成书于淳于意之六。

其七:据当今高也陶著秦太医署编篡《皇帝内经》第九章所言:自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陪葬后,日本学者认为陪葬物中没有《黄帝内经》说明当时《黄帝内经》还没有编篡成书。把《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推到了公元前168年之后,也就是马王堆墓葬之后。其后,又有许多学者认为,马王堆三号墓医书只有十一脉,而《黄帝内经》有系统的十二脉,竟以科学研究逐一发现事物的惯性思维,推论《黄帝内经》在马王堆墓葬之后成书。这一思维现在几乎是中医学界的主流,大有摒弃《黄帝内经》之趋势。

笔者石云龙认为依照科学研究逐一发现事物的惯性思维,推论《黄帝内经》最后成书于淳于意是正确的。

其八:司马迁著《史记》为什么要为扁鹊仓公立列传。其实该列传结尾有明确答案,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大意是:一个少女,不自知美与丑,居住宫室,以会产生嫉妒,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自知贤与肖,做了高官,以会产生怀疑,所以说,扁鹊,以技巧自以为才智超群,结果被人杀害。仓公其人,医术高明,但他不露锋芒,自隐才智,既是犯了刑法,他的女儿缇萦上述认罪,让父有改过自新的机会,结果明君开恩,免刑得到安宁。所以老子说:自以为自己如何美好的人,是不祥之兆,如像扁鹊就是这样的人,自以为自己医术超人,结果遭到有权威的秦太医的嫉恨,使人杀害身亡。如若像仓公能平易近人,刑祸以能化危为夷(怡)。

司马迁把扁鹊、仓公两人的形象辨别得如此清晰,所以《汉书》班固引刘向、扬雄赞司马迁著《史记》云: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是至高无上的称誉呀!

其九:揭开《黄帝内经·素问》与司马迁撰《扁鹊淳于意文帝问臣意》之迷。为什么呢?还须从“黄帝、素问与文帝、淳意”之辞中探其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奠基人,汉文帝是西汉初年有道明君,后世誉为文景之治。他继黄帝之后,与黄帝相提并论《黄帝内经》应是正常的,故此淳于意有幸被借汉文帝召见,得与汉文帝问臣意与黄帝素问其涵意基本相同。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秘密所在。再从“素”与“淳”破解《黄帝内经·素问》之迷

素:①白色也,《论语》素以为绚兮。②生绢洁白者曰素。③素女:古神女,善音声,以洁白如雪的心情与黄帝鼓弦瑟。

淳:①洁白也。②朴也:朴素,清静意。③与纯通,布帛广幅也,《周礼》质人壹其淳制。

上文说明素与淳均含洁白之意。

《黄帝内经·素问·灵柩》之辞出自西汉文帝淳于意把上古黄帝和岐伯的医学融合取名《黄帝内经·素问》说明秦以前还没有《黄帝内经》之辞语。故清人因知识浅薄考证为伪书。然而《四库全书》提要称:“蓋其书虽伪,而其言则缀言古经,具有本源,而先王遗训,多赖其搜集以有传,不可废也”。今人考证乃西汉文帝时淳于意搜集最后成为《黄帝内经·素问·灵柩》面世流传至今。

其十:2018年高也陶医师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撰秦太医署编篡《黄帝内经》破解了《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是中医史上的重大贡献,同时更重要的是该书引《山海经》佐证黄帝诞生在岷山的重大意义。还质疑西晋皇甫谧为什么说黄帝建都在新郑,不知此说从何而来?像这样的高见质疑太少了。少了的原因是舜驱逐四凶之后把岷山成为了西南蛮夷之地,黄帝怎么会出生在西南蛮夷之地呢?所以几千年来整个长江流域包括西藏、新疆和南海诸岛水域都成了边外之区。从商灭夏后分为南北两部,把长江流域西南地区的民族隔在国门之外,还同室操戈了几千年,故才有高也陶医师引《吕氏春秋·功名》的记载,可以复证反舌国的存在:“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高也陶还说:“证明确有反舌之国存在,而且属于秦国所征服管辖之地”。笔者石云龙20141124日撰《山海经》锁定岐伯故里在盐亭,引《山海经·海外南经》云:“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历代注家都认为岐舌国按《吕氏春秋》所言岐舌国应是反舌国,反舌国,其人反舌。舌根在前,本末倒向,故曰反舌。当时笔者石云龙不知《山海经》是老子所著,认为反舌之说是错误的,坚持认为“岐”指的是岐伯,“舌”指的是岐伯的舌头,因岐伯向黄帝讲授《黄帝内经》把岐伯的岐头都说僵硬了,嘴皮都说烂了。从20181128日笔者石云龙破解了《山海经》的作者,是老子自言是他被周王朝驱逐后隐意寓言修著的《山海经》。历代注家均言岐舌国之民是反舌,是有根源的,因为老子认为古蜀国的人民反对周王朝的腐败。把四周的人民驱逐在国门之外,故称反舌国。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应是对时代的变化而转变观点。例如笔者2004年开始撰《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第60页,应是“轩辕之丘发请柬,岐伯岷山献丝衣”可是按旧传说误写成“轩辕中原发请柬,岐伯陈仓献丝衣”。2008年出版印刷因审稿不慎至今没有纠正。故此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然而孔子是圣人,他入太庙,还每事问,此语是教育后孙,千万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识别真伪,经常纠正谬误,不怕羞痛。正确认识中国上古史,必须克服纠正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错误观念。例如老子的家乡在今河南鹿邑,孔子的家乡在今山东曲阜,他们从未把黄帝诞生地,争说搬到鹿邑或曲阜,所以后世称他们为万世师表。历史是前人的足印,正是老子修著《山海经》把黄帝的足印记录在这远离家乡的岷山四川成都平原,老子是周景时担任守藏室史官,掌握历代王朝的历史资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字典,为记载黄帝的足印,修著《中次九经》、《西次三经》,条条经文把黄帝的诞生地记录在岷山或广都之野的成都平原,因是隐意,含义深奥,历代注家难于识别理解,便把《山海经》误导成是巫书神话或单纯的地理之书。如当代著名史学大师袁珂把《山海经》之“经”字误解释为“经过”之经。把隐意深奥难懂的辞句,推说是神话故事。直至今天世人还不知道《山海经》的作者是春秋时的老子,更不知道老子为何被周王朝驱逐,自然也不知道老子为何要隐意修著《山海经》了。直至20181128日才被四川盐亭嫘祖故里九旬的草民石云龙破解,《中次七经》两条经文,老子自言是他修著的《山海经》还说他是被周王朝驱逐,赤若丹火,隐意修著的《山海经》,可是历代注家把驱逐的“逐”字,注解为“猪”字,什么“小猪”也。“詈”字,正确的解注应是旁敲侧击(及)隐意的意思,被历代注家为单纯的“骂”字,可能是因为“知识浅薄”之故。现在既然知道《山海经》的作者是老子隐意寓言修著的《山海经》,诚恳殷切希望今年(2019.01.03)新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应抓住有利契机,从新组建老子《山海经》文化研究会,重点以老子修著的《山海经》为蓝本,研究黄帝和嫘祖诞生地,参会人员本自愿与征集相结合,不稿普遍开花,由少到多,像滚雪球一样,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总之以信古者为主体,坚信儒学和老子之学,司马迁的《史记》是很好的教材。考古学是研究上古文化的最佳佐证。如《山海经》记载的“九丘”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三层九枝如此相一致。《山海经》的“九丘”老子记载是“中华民族九位祖先的名讳”,《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文物因没有文字,考古专家根据外形称为“三层九枝青铜神树”实质与《山海经》记载完全相吻合。应把疑古者拒在学会门外,因疑古者自司马迁著《史记》开始至1993年断代工程组长,《炎黄汇典》总主编李学勤教授,撰写的《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为止,二千多年来,疑古者写了无法甚举反对儒学的文章,多如牛毛,影响极大。请注意,为什么说极大呢?因为中国史学从西汉开始有两论之说,一是司马迁著《史记》依据孔子所传《帝系》即黄帝元妃嫘祖两个儿子所传代系,即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代代相传,史称中华民族一元化的传代《帝系》。这是司马迁著《史记》的主要依据。详见《五帝本纪》结束语,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但我研读了《春秋》、《国语》这些书对《五帝德》及《帝系姓》的阐述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察研究,其实这些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很困难的。

司马迁对中华民族《帝系姓》一元论总结得多么清楚呀!可是像上世纪一百中疑古派的代表徐旭生1946年撰文把我国上古史分为三大集团。一是华夏集团、二是东夷集团、三是苗蛮集团。他把炎黄二帝归入华夏集团。华夏之辞始见《尚书》“重华协于帝”言舜文德之光辉也。因舜的名字叫重华。华夏之辞是我国之古称,始于夏禹,“重华”是舜的名讳,“夏”是禹的朝代名,故称“华夏”。《尚书》云:“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按我国汉族,旧居蛮貊之中,自称华夏,仅指黄河下游流域而言,即所谓中原也,其后拓地益远,而当分裂之际,仍仅称中原曰华夏,如《三国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迁都以避其后是也。请注意,此解摘录于《辞源》,而《辞源》的辞语,是辞语的源头。“华夏”之辞既然晚至夏朝,怎么能拉到炎黄时期呢?

关于东夷与苗蛮,是舜驱四凶,把鲧驱逐到东方,变为东夷,把颛顼之裔驩兜驱逐到南方变为南蛮,《山海经·海内经》袁珂本引《吕氏春秋·行论篇》云:“  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吴刀。

关于苗蛮:《山海经·海外南经》:注家注“尧以天下让舜,尧子丹朱不肖,反於丹水,三苗之君同情丹朱,而非尧之所为,尧杀三苗之君,三苗余众亦迁居於丹水以就丹朱,是为南蛮。这就是徐旭生称为苗蛮集团。

在疑古思潮中,有人为了在中原树立一位上古先祖作为代表人物,把黄帝元妃的大儿子青阳本来诞生在古蜀成都平原的江水,篡改为泜水,开始把李学勤教授都受了蒙蔽。李学勤在1993年对百年来的疑古思潮开展拨乱反正,撰写了《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因受其蒙蔽还说:《帝系》说:“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泜水”《史记》作“江水”,是由于汉代字写草了,这个“泜”字和“江”字接近。泜水应即今河南沙河,源出鲁山西,流经叶县,入于汝河。昌意所居若水,则是今雅砻江,流经四川西部,入于金沙江。颛顼也生自若水,事见《吕氏春秋·古乐》。因此,黄帝这二子的居地也分为一北一南。玄嚣一系,如帝喾、唐尧、商、周,都在北方。昌意一系,却多在南方或与南方有关,例如虞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夏禹生于蜀地石纽,崩于会稽,楚、蜀更是南方的诸侯。我在上面提到的小文中说过《帝系》这种三代统出一原的谱系,在近代备受学者的讥评,以为是子虚杜撰,不过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意义是不可抹杀的,我觉得如果细心推求,其中不乏启示。这也就是说炎黄二帝以及其后裔的种种传说都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李学勤这段话非常明智,太伟大了,是对一百年来疑古思潮“拨乱反正”,“金猴奋起千均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流芳后世。关于“泜水”误写成“江水”,笔者石云龙以铁笔、铁嘴、铁足板、铁标盘著称。为了弄清真相,“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此言出自《世本》经查《炎黄汇典·史籍卷》,不查不知道,一查天清地白,《世本》原文记载:“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泯”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岷江的水很深幽;二是,泯灭之意。说明岷江的水很深幽,泯水即是江水。泯水为什么成为泜水呢?经查《炎黄汇典·史籍卷》原来是东汉初年《大戴礼·帝系》把泯水篡改为泜水,故误传至今。笔者石云龙原准备请李学勤教授为《蜀王本纪》再辑写序,遗憾李学勤教授于今年二月竟作古了,如果他知道“泜水之误的始末,一定会含笑九泉”。

李学勤论证黄帝二个儿子一南一北是正确的,但他不知道为什么是一南一北的原因,答案仍然要从老子修著《山海经》说起。黄帝本诞生在古蜀岷山,后来和嫘祖北上,战败蚩尤,统一了中原,与此同时派遣大儿子青阳北上至今山东曲阜,发展农桑,完成嫘祖制丝栽桑养蚕的大业。故此老子修著《山海经·大荒东经》: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郝懿行注云:此言青阳孺养帝颛顼于此,以琴瑟为戏弄之具而留遗于此也。” 少昊青阳在东方本为诸侯,后来被皇甫谧篡改成青阳继承黄帝位为金天氏在位84年,误传至今。

回头再说徐旭生为了在他的家乡中原塑造名人,寄泯水与泜水之误,在论述青阳之孙帝喾与昌意子孙颛顼时,他认为青阳应属中原系统对其子孙帝喾大加称赞,他认为昌意属于西南系统对其子孙颛顼则大势诽谤。司马迁著《五帝本纪》全篇仅4278字,是因对《五帝德》因资料缺乏,不敢妄加论述,于黄帝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16个字。于颛顼仅“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35个字。于帝喾仅“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86字。可是徐旭生以为帝喾属于中原系统,则以1650个字大加称赞:“对于这位仁帝,我们没有好多话可说,因为材料太贫乏了,”但他仍然罗列了帝喾的子孙大加赞扬。 可是他对颛顼的德行竟以9200个字大肆诽谤,“开门见山对颛顼出生于古蜀的若水提出质疑,他说:在古代各帝里面,最难而关系又颇为重要的莫过于帝颛顼最难明了。徐旭生提出莫须有一系列质疑。真不愧是一百年疑古思潮最典形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对司马迁作《五帝德》所言:“帝颛顼,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大意是说:祭祀历代先祖以兴仁义,而徐旭生歪曲为颛顼所讲的道理是“按照鬼神的意志裁制,明显颛顼是鬼神的代表,就是说颛顼是大巫,他是宗教主了”。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庾,善惊人小儿“区隅”就是俗语“犄角”。等等一系列鬼话来诽谤颛顼的德行,文字长达九千多字像这样的疑古专家,能研究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吗?多一个,不如少一个为佳。

揭开古蜀文明,必须拨乱反正,像江苏高也陶这样明智的医学专家太少了,他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揭开《黄帝内经》最后成书的伟大贡献。又是热心研究古蜀文明史是长江下游的先行者,遗憾相见太晚,商谈时间太短,但愿而今迈步从头越,来日方长,天若有情共圆古蜀文明梦,民愿足也。

最后提示:黄帝及其先祖少典氏诞生地在长江上游的岷山,九寨沟、黄龙,早就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景区。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是五六千年的史前文化,喜讯传来,20196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名石云龙2014年撰文老子所著《山海经·西次一经》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流注于江。”汉水发源伏羲氏族甘肃省的陇南地区。嫘祖既不是黄帝氏族,已不是炎帝氏族,是伏羲氏族的一支,五六千年前,嫘祖的先祖从西汉水流域入蜀,迁徙至川北今盐亭县,因盐亭地处西汉水之西,故称西陵氏。(今天的嘉陵江古之西汉水)清朝末年盐亭境内出土了五六千年的刻划符号与陕西省平坡村的刻划符号完全相符,现存北京博物馆,嫘祖先祖另一支顺陪江流域,迁徙至巴,今天的重庆市,故老子著《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鳌,乘鳌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所以《蜀王本纪》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说明巴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嫘祖的先祖伏羲氏族继续顺长江流域逐步向南迁徙至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地区定居,繁衍生息,沿途还留下很多遗存,长江上游的三星堆遗址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彻底否定了西南蛮夷的称谓。如上世纪疑古思潮中蒙文通著《古地甄微》说长流域是一个不开化的区域,但他晚年1967年《再论昆仑为天下之中》纠正了他过去所著《甄微》与《古地甄微》的不实之辞,特别论证“昆仑非岷山莫属”的铭言留世,与三星堆文化相呼应,其功不可没。   


 石云龙  201971日 于盐亭小楼,现年92

 

 

中华父母黄帝嫘祖颂歌大联唱
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母亲节
全球炎黄子孙、嫘祖儿女一起过“中华父亲节
留言
  • 标题
  • 内容
                        咨询热线:15181449888 e-mail:719516185@qq.com 传真:0816-2279509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民生路6号  欢迎来电咨询

欧洲杯体育投注网的版权所有 欧洲杯体育投注网 copyright ©2016-2017 绵阳和谐人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备案号:粤icp备14000102​
网站地图